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06:41

  本文选题:农民 + 政治参与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伴随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利益主体、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民政治参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明显地呈现出新的动向和趋势。积极探求农民政治参与的实践路径和主要进路,保障和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面貌以及社会制度变迁,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各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坚持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一般与特殊的有机统一,对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农民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历史与现实、功能价值、主体性条件、政府责任、制度安排及社会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揭示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变迁轨迹、行为逻辑和未来走向,以此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认知和谐社会构建中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经验和规律。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与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缘起,阐述这一论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严格厘定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作者对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农民政治参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笔者将其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革命战争时期(1924一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一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一2014)。第二章的前半部分,文章主要探讨了政府在农民政治参与中的责任和市场经济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然后,作者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条件。我们探讨了农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内涵和特点,解析了主体性条件中的经济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优化农民主体性条件的路径: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培育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民政治参与面临着不平衡状况突出、组织化程度偏低、政治参与深度和效度有限和非制度化倾向严峻等现实困境。作者指出了政府责任出现的错位,即IV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农民政治参与认识偏差。政府的缺位:地方政府行政不作为、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越位。政府的越位:地方政府公权力随意扩张,行政行为失范。第五章着重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及参与式乡镇治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对新时期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运行进行关联性考察,针对现阶段政治参与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制度建设和制度设计进行了思考与探讨。为了实现政府责任的归位,必须转变理念、支持、接纳与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建立和完善权利均衡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援助机制。建立、完善和捋顺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力量和作用。本章对农村社会组织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农民政治参与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功能发挥状况以及具体调试、改进、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本研究澄清了理论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为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提出了应对之策。对于实现农民参政行为的规范化和参政方式的现代化,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Abstract]: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 The theory foundation , history and reality , function value , subjective condition ,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nd social space of peasant '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discussed .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vernment '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ystem design .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vernment '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government ' 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in place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运麟;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郭国祥;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权威[J];探索;2003年01期

3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4 张体魄;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党建研究;2004年08期

5 丁志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文明政治观[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6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3期

7 朱斌;;传统中国政治权威的建构与解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文涛;;论法治对政治权威的约束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9 G.阿尔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10 顾国泉;;考古材料与政治权威[J];读书;1989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公民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向东;当代中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帅;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倩楠;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菅茂峰;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和瑞云;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冷漠现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9 米耀乾;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有理想;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6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776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