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社会干预——基于“知乎”中关于“中国式逼婚”的访谈调查
本文选题:社会干预 + 中国式逼婚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11期
【摘要】:"中国式逼婚"正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话语论述和实践,并屡次转化为公共话题,但归咎于过时的父母、无聊的亲属、八卦的朋友是不妥的,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可能才是真正干预和影响着个人行动的内在动力。通过社会干预的视角分析中国式逼婚不失为一种尝试。社会干预的内涵介于参与与强制之间,社会干预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个人困扰与公众话题的区分,社会干预起始于孩童时代的干涉,成型于规训、惩戒与"剧班共谋"。婚姻中的社会干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关于婚姻的规范性知识体系从古代延续了下来,并与现代科学、医疗知识相结合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规训着我们的婚姻态度;另一方面社会结构通过其子系统如经济结构、制度结构、知识结构、家庭结构等制约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状态,形成了中国式逼婚的内在原因。
[Abstract]:"forced marriage in Chin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discourse and practice in daily life, and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public topic time and again, but it is inappropriate to blame outdated parents, bored relatives, gossip friends, social system, The social structure may b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that really interferes and influences the individual action. It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Chinese forced marri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vention.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intervention lies between participation and compulsion.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intervention is due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distress and public topic. Social intervention originated from interference in childhood, formed in discipline, discipline and collusion with drama class. The social intervention in marria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normative knowledge system on marriage has continued from ancient times,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medical knowledge, it extends to every field of daily lif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affects people's marital status through its subsystems such as economic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knowledge structure, family structure and so on, and forms the internal reasons of forced marriage in China.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基金】:2017年度浙江省哲社规划一般项目(17NDJC087YB)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7-GMD-007)的阶段性成果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2016QN03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万春;;放弃治疗致残及其社会干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开阔视野[J];源流;2004年07期
3 李相兴;婚姻家庭形态学浅论[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4 马小真;;婚姻分析师,你的婚姻我做主?[J];观察与思考;2006年23期
5 若木;;网言网语·婚姻家庭[J];咬文嚼字;2013年11期
6 刘倩;打工妹:在婚姻与家庭中向平等迈进[J];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03期
7 ;首期“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在京开班[J];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07年03期
8 赵燕芬;;“婚姻家庭咨询师”成为国家合法职业[J];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07年07期
9 本刊编辑部;宗和;;中国式婚姻危情分析[J];伴侣(B版);2008年01期
10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婚姻家庭咨询师开始培训了[J];祝你幸福(知心);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向东;;战后日本婚姻家庭的变化[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2 刘雪梅;;我国女性婚姻质量的提高与法律的关系[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彭燕如同志在江苏省“婚姻、老人与家庭”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4 金一虹;;当今我国婚姻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5 宋大敏;;试论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自我解放[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仕卫;我省首期婚姻家庭指导培训班结业[N];贵州日报;2006年
2 赵秀娟;安徽首批“婚姻家庭医生”持证上岗[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王源;婚姻磨合有讲究[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肖慧;首批婚姻家庭指导师持证上岗[N];徐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惠婷;为婚姻家庭问题“把脉”[N];河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玲;婚姻分析师:婚姻裂缝的补救者[N];南宁日报;2008年
7 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成静;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成立[N];湖北日报;2009年
8 记者 常亦殊 李双溪;首家公益性“婚姻市场”:手续费仅一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郭晓斌 通讯员 陈凤山;首家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机构成立[N];陕西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吕珂慧;我市成立自治区首家婚姻家庭协会[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井莹洁;中越跨国非法婚姻公共治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2 汪小勤;我国城镇独生子女婚姻稳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迁[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卢文玉;社会性别视角下新中国婚姻家庭政策演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党晶;中越边境跨国非法婚姻移民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苏竞男;农村婚姻现状调查及完善法律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魏东;在“道义”与“理性”之间[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8 项利文;1912至1931年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几个断面[D];苏州大学;2008年
9 周么措;当代藏族女性婚姻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陈玉晖;美国婚姻价值观演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4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0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