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天朝意识与明清中国的朝贡外交

发布时间:2018-04-26 06:06

  本文选题:中国政治与外交 + 朝贡体制 ; 参考:《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观念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外交决策。明清中国通过朝贡体制来处理对外关系。朝贡体制的核心是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中国自视为天朝,是天下的共主,不承认存在与自己对等的势力,维持天朝的体面成为明清朝贡体制的底线。天朝意识限制了明清中国的外交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屏蔽了平等议和的可能性,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一些重大的外交决策。通过分析明代的和议、晚清与西方列强的交往可以发现,即使出现了势均力敌乃至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外部势力,明清中国也拒绝放弃天朝的自我想象,极难接受对等的外交。天朝意识妨碍了冷静的战略思考与明智的外交决策,使中国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从结果上看,对于天朝地位与朝贡等级秩序的坚持损害了明清中国的安全与利益。
[Abstract]:The concept influenced China's diplomatic decis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handled its foreign relations through the tributary system. The core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is the unequal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China regards itself as the Chinese dynasty, is the common master of the world, does not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its own equivalent forces, and maintains the dignity of the Chinese dynasty as the bottom line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hinese consciousness restricted China's diplomatic choic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was to shield the possibility of equal negotiation, which profoundly affected some important diplomatic decis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eace talk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powers, it can be found that even if there were even enemies and even more powerful external forces than themselves, the Ming and Qing China refused to give up the self-imagination of the Chinese dynasty, and it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pt the reciprocal diplomacy. Chinese consciousness hindered calm strategic thinking and wise diplomatic decisions, and put China in a state of loss. As a result, China's security and interests were damaged by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tatus of the Chinese dynasty and the tributary hierarchy.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清代沿海厅制与海疆管理研究”(项目号:2015M57207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清代地方厅制与边疆治理研究”(项目号:15YJCZH172) 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海路与陆路:16—18世纪中外火器交流研究”(项目号:201613011)的资助
【分类号】: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布兰德利·沃马克;温卫杰;万鹏;;非对称性与中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01期

2 张锋;;解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2期

3 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泉伟;;天朝意识与明清中国的朝贡外交[J];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01期

2 朱小略;;“春秋体系”与“和同道义”[J];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04期

3 高奇琦;;社群世界主义: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互动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11期

4 邓海成;;从礼仪之争看朝贡体系的终结[J];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05期

5 苗中泉;;从三强并立到帝国秩序——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02期

6 鲍雨;;“华夏中心观”在早期东亚治理实践中的影响与作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7 杨亚雄;;明朝前期朝贡体系研究:原因和作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46期

8 曹玮;杨原;;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古代朝鲜半岛国家“两面结盟”之谜[J];当代亚太;2015年05期

9 谢桂娟;;华夷观视角下的中朝宗藩关系——以明清时期为例[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5年00期

10 瞿亮;毕世鸿;;近代日本对越南的史地研究——以《安南史研究》为中心[J];外国问题研究;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大元通制》到《至正条格》:论元代的法典编纂体系[J];文史哲;2012年01期

2 于逢春;;疆域视域中“中国”与“天下”、“中原王朝”与“中央政权”之影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林民旺;;沃马克的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4 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3期

5 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边境与边界形成的历史坐标[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3期

6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李方;;试论唐朝的“中国”与“天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2期

8 毕奥南;;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2期

9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1期

10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喜;;打造外交文化[J];世界知识;2006年16期

2 程俊雅;;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发展——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1期

4 杨洁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精髓和创新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07期

5 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年01期

6 杨洁勉;;当前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重点[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3期

7 魏天祺;;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探微与借鉴[J];外交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管世琳;;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01期

9 李莉;冷战后预防性外交的发展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0期

10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3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4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外交部党委副书记 部长 杨洁篪;学以致用 知行并进[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9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10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谷昭民;论法律外交[D];吉林大学;2015年

2 张丽娟;商务外交的政治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5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6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王玉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堂;灾害外交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彩霞;中国高铁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媛媛;城市外交:理论、实践与未来[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4 荣梓汀;新媒体外交:公共外交新形式[D];山西大学;2015年

5 蒋缙;美国非政府组织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肖雄;中美元首外交新形态[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志文;中国反制性外交研究(1992-2012)[D];复旦大学;2014年

8 黄君蕊;国际法框架下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外交途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9 隗倩;强制性外交的可信性[D];外交学院;2016年

10 陈昱彤;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外交探析[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804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04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