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当代中国 + 国家形象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对自身的国家形象认知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差距悬殊,但问题的关键并非讨论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而在于如何使国际主流认知图式契合于国家的战略意图,从而降低本国可能面临的国际风险,这就构成了国家形象定位的功能:消弭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之间的冲突,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本文对"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问题"展开研究,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形象定位的学理阐释"。首先,在整理归纳诸多学人关于国家形象的内涵界定之后,为使这一主题愈加具象,本文将之归于国际社会对某一个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认识和评价这一内涵。随后,本文分别介绍了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其定位的学理解释。最后,概述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内在逻辑线索。第二部分是毛泽东确立的"以政治安全为中轴的第三世界大国"的形象定位。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是从毛泽东开始的,他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局势的研判,以及出于维护新中国政治安全和独立自主的核心国家利益的考量,确定了团结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国际战略,进而明确了以独立自主、反帝反霸和爱好和平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世界大国的国家形象定位。第三部分是邓小平确立的"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定位。这一形象定位是邓小平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任务的清晰界定。在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确立了"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的思想。树立一个改革开放的、安定团结的、和平的大国形象,是新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科学设计。江泽民在这一设计框架下,将其推向深入。第四部分是习近平确立的"以民族复兴为追求的和平崛起大国"的形象定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胡锦涛"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运用全球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战略思维,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深刻洞悉当今时代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向国际社会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树立中国"和平崛起大国"的形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五部分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线索的经验总结"。梳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阶段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关切点、形象定位的表征内涵和具体实践各不相同,但还是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合理经验供后续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设计参考,比如以利益实现为中轴进行系统设计、以独立自主为原则进行主动规划、以大国道义作为价值引领等。
[Abstract]:The gap between China's recognition of its own national image and the cognitive ga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is not a discussion of how larg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is, but how to make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cognitive schema fi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tention and reduce the international risks that the country can face, which constitutes a national form. The function of image positioning: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omestic imag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to create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This has also form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ssue of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ding words, an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national image". First, after sor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many scholars, in order to make the subject more and more concrete, this article will attribute it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of a country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essentialism, constructivism and Marx's orientation on its orientation. Finally, it outlines the inner logical clues of the 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mage orientation of the "third world power with political security as the central axis" established by Mao Zedong.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new China begins with Mao Zedo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ore state of safeguarding the political securit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new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strategy for unity struggle is determined, and then the national form of the third world power, which is independent, anti imperialist and anti hegemon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love and peace. Image positioning. The third part is the image position of Deng Xiaoping's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target". This image positioning is Deng Xiaoping's accurate judgment o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 and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hina at that time. It is clear that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 is in the "and will be in the social owner for a long time" "After the primary stage of righteousness", Deng Xiaoping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c task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as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us, the idea of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was established. To establish a reform and open, stable, United and peaceful country image, is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by Deng Xiaoping in the new period. Jiang Zemin is he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 desig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image of Xi Jinping's "peaceful rise in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new central leadership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basis of the diplomatic ideas of inheriting Hu Jintao 's "harmonious world" and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tands in the two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to use glob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c thinking,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oday's times with a world vision and historical vision, and to vigorously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win-wi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of a country", and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of a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fifth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lue of the image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pecific practice is different, but we can also sum up some reasonable experiences for the follow-up Chinese national image positioning design reference, such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est a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system design,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as the principle of active planning, with great power as a value guide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2 郭颖;赵伟涛;王志章;;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提升的策略研究[J];求实;2009年11期
3 袁赛男;;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袁赛男;;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5 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刘艳房;;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问题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年01期
8 吴一敏;;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定位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2年05期
9 关世杰;;美、德、俄、印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问卷调查分析(下)[J];对外传播;2013年01期
10 周庆安;;读懂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脉络和外延[J];中国记者;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欣路;;中阿经贸中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号(总第8期)[C];2011年
2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3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4 赵磊;;对中国形象的复杂认知和应对之策[A];公共外交季刊2011春季号(总第5期)[C];2011年
5 吴嘉蓉;;试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兼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机遇[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欢迎使用“察哈尔-华通明略”国家形象调查平台[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7 陆小黑;;中国武术: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王婉婉;;国际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整合传播”之道[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谷晓江;徐英;;中国国际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雷;中国“龙”形象不是为西方存在[N];中国审计报;2006年
2 周虎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需要记者转型[N];南方日报;2010年
3 吴旭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职教授;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性做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高初建;我们需要什么形象[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5 杨川梅;打造国家形象是个长期系统工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记者 荣娇娇;“中国国家形象片”纽约闪亮登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赵磊 卢雅君;中国形象以及国际印象[N];学习时报;2012年
8 驻京记者 杨春;逾三成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人“幸福”[N];南方日报;2012年
9 县祥 柯健;汶川大地震: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契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思蕴 实习生 谢秉强;国民心态的“韬光养晦”更为重要[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艳房;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阳;“夫人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延边大学;2015年
2 陈留俊;海外中国文化年与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王乐双;《中国国家形象—角度篇》和《列国图志:中国》的影视话语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伊凡;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D];吉林大学;2016年
5 郗佼;哈萨克斯坦主流网络媒体中社会维度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欢;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海罡;埃及《第七日》网站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年
8 邹晨雅;探析韩国纪录片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西南大学;2016年
9 窦喜梅;在滇泰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D];云南大学;2016年
10 何兴锐;“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1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