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阶层流动与阶级意识问题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社会流动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变化与社会分层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直接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社会阶层格局发生重组,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现一个新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与不法政府官员所形成的官商勾结,是导致社会仇富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私营经济发展为进城的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和城市底层社会。此外,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下岗潮,工人阶级内部开始产生分化。相对于外来的打工者,城市下岗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并不是最低的,但城市下岗工人的阶级意识却远远强于外来打工者。面对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化,今天的中国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凝聚共识、整合社会各阶层意志,以重塑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atum composi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the Party's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focus of the CPC's work shifted from class struggle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patter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a was reorganized,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wa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ass of private enterprise owners. The collusion between private business owners and illegal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social hatred of wealth.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provide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and forms a wave of civil worker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ociety at the bottom of the city. In addition, with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laid-off tide, the working class began to divide. Compared with the migrant workers,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laid-off workers in cities are not the lowest, but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laid-off workers in the cities is far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ace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pluralism, China today needs to gather consensu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integrate the will of all social strata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national will and national spirit .1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6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建平;;中间阶层还是底层社会:来自城镇贫困人口和财富分配变动的证据[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浩斌;;社会转型期的阶层流动与阶级意识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马春艳;;社会的阶层固化及其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赵新燕;;卢森堡的阶级意识思想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伯特尔·奥尔曼;孙来斌;刘近;;一种实践主义者的研究模式:在美国我们如何及为何研究阶级意识(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01期
3 王益灵;;共产党员要增强阶级意识[J];党建研究;1992年01期
4 黄颂;;战后西方社会学关于阶级和阶级意识的若干观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立端,陈永正;E·P·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姚望;李红宇;;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重塑[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伯特尔奥尔曼;孙来斌;刘近;;一种实践主义者的研究模式:在美国我们如何及为何研究阶级意识(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04期
8 瑞克·范塔西亚;刘建洲;;从阶级意识到文化、行动与社会组织[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3期
9 杨希;;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研究[J];人民论坛;2012年23期
10 马翠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及其优越性——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建洲;;阶级意识研究述评:理论范式、操作化及其反思~[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2 李养林;;心理学该不该研究人的社会意识?—略评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非马克思主义观点[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马驰;无产阶级只有扬弃自身,,才能完善自身[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秦绍德 复旦大学社科部主任、教授 桑玉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童兵 复旦大学教授、社科部副主任 高国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蒋学模 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孙承叔 陈学明;邓小平理论重在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徐崇温;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穆土;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兴;《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南方阶级意识[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海舟;批判与重建—青年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5年
3 苏颖;历史总体性辩证法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一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柏会;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月娟;马克思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郁志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7 刘小娟;论卢卡奇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思想[D];厦门大学;2009年
8 安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马立华;论卢卡奇阶级意识中的主体性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毕艳红;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2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