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偏向与媒体偏向的双重奏:东北亚共同体内民众建构彼此国家形象的非理性倾向探究——基于以中国和日本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国家形象 + 政治与媒体 ; 参考:《新闻界》2017年09期
【摘要】:受地缘政治、领土争端及潜在军事威胁等因素激发、裹挟,处于东北亚共同体内的民众在建构彼此国家形象时始终弥漫着一种固定偏狭的线性思维模式,集中表征为冲动的情绪宣泄取代理性的价值判断,将对彼此的认知紧紧围绕在本国政府和传播媒介制造的"政治共识"上面,以对他者某种领域的狭隘识见冠之于对他国形象的整体评价。特别是在最近两年,随着韩国逐步实现对"萨德"反导系统的部署与朝鲜半岛危机持续恶化,民众认知机制的政治与媒体偏向更加白热化。这种非理性趋势不仅严重威胁着本地区的和平稳定,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极其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宏伟建设。
[Abstract]:Inspired by geopolitical,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potential military threats, the people in the Northeast Asian Community always have a fixed and narrow linear mode of thinking when they construct each other's national image. Instead of rational value judgment, emotional catharsis, which is concentrated on impulse, surrounds each other's perceptions around the "political consensus" created by their own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The narrow perception of the other is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image of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last two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ployment of the THAAD anti-missile system in South Korea and 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the crisi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political and media bias of the popular cognition mechanis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is irrational trend not only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of the region, but also is extremely detrimental to the grand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in the long ru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分类号】:D731;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长茂;中介组织在我国政治参与中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05期
2 刘俊祥;法治政治与规则政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阮思余;政治文化:政治文明建设的恒久动力和精神资源[J];理论月刊;2004年05期
4 李发戈;;宪政背景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5 朱东北;;现代中国政治的长期底层改造——基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非同步发展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刘京希;;从政治发展看社会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徐万珉;;我国政治文化的贫困及发展[J];学术研究;1989年01期
8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9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10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雅莉;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孙勤;捷克的公民社会与政治转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4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艳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合作[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石爱华;扩大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3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89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