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 ;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促进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对于夯实新形势下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顺利推进我国当前进行的扩大内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以及探索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会议通过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施政纲领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也为理论界研究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新视角。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了培育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作为课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研究有所丰富、对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实践有所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其次对国外关于农村中产阶级和国内关于农村中等收入人群的既有研究成果作了述评,然后又依次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对与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理论的概述。依次对阶级与阶层及群体的概念作了区分,界定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与定义,辨析了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相近的几组概念,概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共同富裕”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扩中”政策、习近平“强农惠农富农”思想、橄榄型社会结构理论,介绍了包括李培林和张翼的中产阶级分类方法、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工具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在内的本文研究所需的基本分析工具。第三部分分别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机理与过程、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与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育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产生的总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及对新体制的完善,具体机制包括农村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邓小平“先富政策”的提出、城乡壁垒的松动、土地流转的推动四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从小农的回归、同质化的农民阶级开始出现分化、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产生到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走向壮大四个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包括:群体规模占农村劳动力的三成多、目前以边缘和半核心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群体素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活幸福感与压力感同在、群体成员的心态较为积极健康、群体的中流砥柱作用初步显现等六个方面。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数量特征来看,群体的基数虽大但比重较小;从成员的职业构成来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群体分布上看,群体的区域分布大体均衡;从经济社会地位来看,群体成员间存在着差异;从生活消费水平来看,居于农村的中间地位;从群体认同来看,群体成员的主观认同度较高;从政治认同来看,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度较高。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群体规模仍然较小、群体的综合素质不高、土地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尚有挖掘空间、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远远发挥不够、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成员间的收入差异较大、经济地位尚不稳固、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第四部分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环境的SWOT分析。具体来说,在这部分笔者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实现进一步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第五部分,以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法国的经验为借鉴,概述了促进农民增收与素质提升的国际和地区经验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第六部分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培育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原则、方法论与对策。首先阐述了培育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然后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律等方面提出了国家为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发展良好环境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此外还探讨了农民自我培育上升为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第七部分,总结全文,作出展望。首先概述了论文的基本结论,然后对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展望。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来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又包括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学的阶层分析方法、阶级理论与阶层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培育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尚小且发育尚不完善、农村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成长环境利大于弊、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是项系统工程因而需借力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帮扶是外因而农民的自我培育是内因。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 income groups in China . It also provides a new mater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iddle - income groups in China .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the middle - income groups in rural areas . Further ,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ology of philosophy , the basic 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 the method of social stratum analysis ,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 theory and stratum theory ,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of management science , etc .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 cultivating middle income groups in rural areas are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6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西苓;邓谨;;浅析农民中等收入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功能[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张校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浙江省绍兴县西蜀阜村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06年02期
3 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韩曦,戴春芳;农村阶层分化与中间阶层的壮大[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林亮途;;必须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兼谈“中等收入者占多数”[J];理论界;2007年12期
6 肖华;;“中产阶级”勿把农民遗忘[J];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02期
7 杨华;;农村新兴中农阶层与“三农”问题新解[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8 余永跃;王世明;;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06期
9 袁明宝;;积极培植“新中农”阶层[J];中国老区建设;2012年01期
10 张寿正;;持续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考——以无锡为例[J];江南论坛;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俞燕;[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锐;[N];工人日报;2013年
3 詹勇;[N];人民日报;2013年
4 魏晓东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 叶鹏飞;[N];东方早报;2012年
6 邓聿文;[N];国际金融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林;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邓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中等收入阶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0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90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