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维权与维稳:何以错位如何归位

发布时间:2018-06-11 21:07

  本文选题:维权 + 维稳 ; 参考:《理论探讨》2017年01期


【摘要】:作为富有时代特征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维权与维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考察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变迁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讲,维权与维稳之间应是一致的关系,都反映着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二者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往往又呈现出难以协调甚至相互反向发展的一面,突出表现为"维权维稳化"与"维稳维权化"。基于"维权维稳化"与"维稳维权化"的发生逻辑,需要在健全公民权利保障体系、提高公众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矫正政绩化维稳观、强化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过程中缓解维权需求与权利保障、公众参与需求与参与制度供给、政绩化维稳与现代性稳定观、"好"中央与"坏"地方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公众维权"与"政府维稳"之间一致关系的回归。
[Abstract]:As two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with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afeguarding right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 China.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re should be a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afeguarding right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both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needs of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they often present a side that i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or even reverse to each other in actual political lif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rights protection"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safeguarding rights of rights". Based on the logic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right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safeguarding righ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afeguarding civil rights, improve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orrect the view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poli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credibility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the demand for righ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the demand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supply of participation system, the stability of achievements and the stability of modernity, the gap between "good"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bad" places are alleviated. And then promote the return of the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rights protection" and "government stabil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群体性事件政策议程学发生机制与治理研究”(14CGL038)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2016M600746) 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年度项目(SR15A03) 四川大学青年学术人才项目(SKQX2013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21.5;D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正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维稳理念[J];今日浙江;2009年18期

2 ;创建“大平安”机制 构建“大维稳”格局[J];杭州(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梁国越;周亚辉;;社会维稳的关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地方维稳工作中的“异化”现象值得深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4期

5 孔祥勉;;“天价维稳”现象的政策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6 宋志坚;;汉吏“维稳”二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06期

7 ;“权力维稳”不能取代“权利维稳”[J];浙江人大;2012年08期

8 刘玉强;;维稳困境的博弈论分析及对策探究[J];领导科学;2012年36期

9 李自生;;把握特点规律,盯住末端落实 切实做好执行维稳任务中的安全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12期

10 邓;李海青;;原有维稳模式为何难以打破[J];当代社科视野;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光武;;以维权促稳定 破解“维稳怪圈”[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义;邹韶红;;群体性暴力事件后驻疆维稳警察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晓霞;;社区工作中的管理与服务——对新疆“四清四知四掌握”工作机制的探讨与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汤啸天;;政府在公民维权中的指导责任和接受监督的义务[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尤俊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维权维稳统一[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国志 燕家军 记者 赵恒;省委维稳工作调研督察组肯定我市维稳工作[N];广元日报;2007年

2 姚彦珊;维稳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红英 通讯员 黄斌;地区维稳工作督导组今起下乡[N];阿克苏日报;2007年

4 蔡富强;加大维稳工作力度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N];永州日报;2007年

5 陈艳艳;加快信访维稳及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N];毕节日报;2008年

6 王平巍;红岗“三到位”抓好奥运期间维稳工作[N];海南农垦报;2008年

7 记者 李志宏;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全力抓好维稳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8年

8 记者 肖隆福;11镇街试点建设综治信访维稳中心[N];东莞日报;2009年

9 尹晓晖 记者王丽哲;发挥高校地方积极性深化维稳专题研究[N];抚顺日报;2009年

10 莫延钦 杨卫;各镇街维稳中心年底前要完工[N];东莞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奔;协商民主视野下维稳长效机制的构建[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2 胡波;大数椐时代高校学生维稳工作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董伟燕;新疆城市社区维稳工作现状的民族学考察[D];新疆大学;2015年

4 刘丽娟;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维稳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鞠涛;临沂市维稳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文海;论法治新常态下政法系统维稳工作的优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7 吴春喜;安徽省N县社会维稳工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8 胡中胜;我国地方政府维稳模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9 许强;抚顺市农村维稳工作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赵志刚;公安机关维稳工作法治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6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006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