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运动中的政权崩溃——“颜色革命”与“阿拉伯之春”的定性比较分析
本文选题:社会运动 + 政权崩溃 ; 参考:《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作为导致政权更替的社会运动,"颜色革命"与"阿拉伯之春"从发生以来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运动中不同国家的命运出现了许多差异。之前的研究主要是立足国内政权的性质、抗议力量的特征以及国际政治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忽视了导致政权颠覆的多重路径。本文对上述两次社会运动浪潮中14个国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表明,发生政权颠覆的条件组合具有三条相互平行的因果路径,其中大规模抗议人群作为必要条件存在。结果表明,走向政权崩溃的路径具有多样性,且结构性因素、组织动员能力、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特定的时空场域都会对政权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Abstract]:As a social movement leading to regime change, "color revolution" and "Arab spring"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movement, a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fat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movement. Previous studie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domestic reg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est forc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factors, ignoring the multi-path leading to regime subversi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lear sets in 14 countries in the above two social movements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gime subversion has three parallel causal paths, in which mass protests exist as necessary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h to regime collapse is diverse, and structural factors,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ability,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pecific space-time field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ate of the regim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5KDC034)的资助,负责人韩冬临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岩;;“颜色革命”的警示[J];党史文汇;2005年12期
2 于时语;;“颜色革命”露出真颜色[J];南风窗;2005年23期
3 潘志平;石岚;;民主与“革命”——“颜色革命”后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张霞;;从“颜色革命”、“街头政治”论美国“民主化”战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蕾;田月;杨棉;;浅析“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6 郭子贤;;颜色革命与街头政治的预防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02期
7 张西明;;发动“颜色革命” 美国手法翻新[J];东北之窗;2006年21期
8 关健斌;;颜色革命:一场“被民主”的政治游戏[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4期
9 李东;;哪些国家发生过“颜色革命”[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5期
10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侯德芳;俞国斌;刘君涵;;从“颜色革命”、“清算历史”看大国博弈[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华;;颜色革命、民主化误区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究[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常庆;;“颜色革命”中的民族因素[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张丹;;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和美国的文化侵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思科 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鼓噪“颜色革命” “致乱”不“治乱”[N];解放日报;2014年
2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对“颜色革命”为何乐此不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3 常青;中亚“颜色革命”与中国“红色旅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4 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助理研究员 苏畅;后“颜色革命”时代的中亚[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记者 肖玮邋林世钰;全国政法系统专题研讨班集体观看《颜色革命警示录》[N];检察日报;2008年
7 新闻所 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李鹏;褪色的“颜色革命”[N];学习时报;2006年
9 李立凡 李光(上海社会科学院)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色革命背后那只无形之手[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徐灿;保持高度警觉 维护长治久安[N];人民公安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玲;“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段然全;“颜色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警示[D];吉林大学;2016年
3 崔炜;“颜色革命”中传媒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一琳;新时期中国防范“颜色革命”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5 王艳;“颜色革命”警示下的中国政治生态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学谦;试析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及中国战略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利安;“颜色革命”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D];暨南大学;2011年
8 黄丹;“颜色革命”背后的大国博弈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慧红;试析“颜色革命”与中国应对美国“全球民主”战略之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陈达;“颜色革命”及其对俄罗斯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9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07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