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8-25 11:3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呈现"交织+互动+同步"的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新的社会阶层十大特征的基础上,分群体研究了该阶层的四个杠杆作用,并就开展新社会阶层工作需要处理的三大关系,以及引导和整合新社会阶层的三个路径提出了意见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自我进化的繁殖扩张能力不断加快,线上线下的跨群体触发能力不断加深,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意识形态能力不断加强,且因其出身"体制外",对执政党在感情上天然较为疏离,因此很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潜在杠杆和影响我党执政根基的关键少数。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urbanization has mad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our country "intertwined and interactively synchronized". In this era background, the new social stratum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ur levers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by group, and discusses the three relations that need to be dealt with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And the three ways to guide and integrate the new social strata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eproductive expansion ability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self-evolution is accelerating, the ability of triggering cross-group on line and under line is deepening, and the ideological ability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Because of its origin "outside the system" and the natural alien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from the ruling party, it is very likely that it will become the potential lever to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key few to affect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our Party.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亚波,吴正林,曾祥祯;新社会阶层成为党的群众基础的客观必然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2 龙士云;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J];南方经济;2003年05期

4 刘华;当代中国的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关系探析[J];求实;2003年04期

5 刘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社会阶层刍议[J];理论前沿;2003年13期

6 唐颖;上海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及其对党建的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5期

7 王莹;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作用管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文道贵;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的特点解析[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9 武三中;中国新社会阶层产生的社会根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刘薰词,王和中;论新社会阶层的作用和影响[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立梅;;正确把握吸收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入党的标准[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吴力武;江永全;;关注新社会阶层 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3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关于哈尔滨市新阶层新力量的调查与分析[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楠;客观看待新社会阶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鲁宁邋(媒体评论员);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广州日报;2007年

3 叶晓楠;中国新社会阶层引起关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叶晓楠;新社会阶层贡献不可低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鲁宁;新社会阶层和“新财富”的社会属性[N];商务时报;2007年

6 李新;“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贡献巨大[N];文汇报;2007年

7 杨俊邋洪群联;新社会阶层崛起是社会发达的标志[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新社会阶层的权利与责任[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辜胜阻;鼓励新社会阶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N];人民日报;2008年

10 临汾市委党校 高兰英;现阶段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引导[N];山西党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运阳;中国共产党的新社会阶层理论及其路径选择[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琳琳;当代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晨航;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翔;“新社会阶层”在我国宪政建设中的作用[D];广东商学院;2009年

5 王珏;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10年

6 任红薇;民主党派发展新社会阶层成员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8 韩宏亮;论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尹小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陈志杰;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02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202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