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7 13:25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有效载体,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实践中,土地问题俨然成为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诸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土地整理开发利用混乱、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不清、耕地“质”“量”下降等都已非常突出,亟待解决。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省高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实践展开研究,以期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经验厚度,从而实现论文研究上的突破,探索出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问题的具体措施。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部分。在本章节中笔者围绕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论文研究的价值,同时对论文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论文研究特色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属于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部分。根据论文研究需要,笔者在本章节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界定和厘清。第三章分析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土地问题的现状。主要呈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二是土地整理开发利用混乱;三是土地权属不清;四是耕地“质”“量”下降。第四章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庞大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并存;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健全;三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占补不平衡。第五章是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问题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科学制定城乡建设用地长远总体规划;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四是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政策;五是兼顾“质”“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Abstract]:As a new effective carrier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pilot projects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building new rural communities, the land problem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such as the increasingly sharp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the confus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ownership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is unclear,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has decline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through the Gaoli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pecific practice, with a view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both theoretical depth and experience thickness, so as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research. To explor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solve the land problem.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ull text.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value arou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expound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e research thought and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belongs to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the theory elaboration part.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defines and clarifi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this chapt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There are four main aspects: firs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dem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eco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onfusion; third, land ownership is unclear; fourth,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quantity" declin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l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It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 first, the large population base and low land use efficiency coexist; second,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ird,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is not perfect; Fourth,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and imbalanc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l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To sum up, there are five aspects: first, to promote intensive land conserv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second, to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he long-term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hir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Fourth,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linking people and land"; fifth,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ensur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22.6;D669.3;F3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橡子;新华社记者为土地问题鼓与呼[J];南风窗;2003年17期

2 郑永年;;城乡发展的土地问题[J];杭州(我们);2010年08期

3 黄祖辉;陈胜祥;;城市化失误与土地问题恶性循环[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4 曾成贵;试评鲍罗廷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J];江汉论坛;1988年11期

5 李玲玉;对《“五四指示”有两个全称》一文的质疑[J];党校科研信息;1991年02期

6 王德京;;李大钊关于农民与土地问题的思想[J];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06期

7 ;解决土地问题需从三方面下手[J];领导之友;2004年03期

8 郜立兴;;农村城市化中土地问题的思考[J];前进论坛;2009年08期

9 丁元竹;;警惕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J];群言;2009年12期

10 杜凤娇;;公众对土地问题认知情况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2011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解决我国土地问题的总体思路和行动框架[A];第七届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黄小虎;;当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六个全国“土地日”:依法合理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杨重光;;大陆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4 叶剑平;田晨光;;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思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5 周诚;;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点滴拙见[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 集约用地论文集[C];2010年

6 黄勤;吴克宁;;从地学哲学角度认识我国土地问题[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7 刘丽;;高度重视并研究大牛市行情下的土地问题[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金武;;企业兼并中的土地问题[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高尚德;陈若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土地问题[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袁伟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大土地问题[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天波;土地问题的司法解决之道[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国家行政学院 黄锟 王彬彬;土地整备“整村统筹” 一揽子解决土地问题[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淼;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刘金东;要高度重视土地问题[N];浙江日报;2005年

5 韩俊;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关键问题[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6 记者 马晓蓉;冯改朵就城建涉及相关土地问题现场办公[N];朔州日报;2008年

7 温权辉;要依法解决村民侵占农场土地问题[N];海南农垦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以改革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罗平汉;农民最实际 动员他们必须解决土地问题[N];东方城乡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海坤;山东:信访比例下滑 土地问题骤升[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义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田丽;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贾鸿飞;爱尔兰土地问题与英国两党对策1870-1916[D];河南大学;2008年

5 厉雪辉;古罗马共和末期到帝国初期的土地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曲光华;近代中国土地问题诸解决方案评析——兼议台湾“和平土改”[D];郑州大学;2003年

7 石佳;关于土地执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黄锐杰;“土地”与革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郭鑫;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土地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博;博茨瓦纳东北地区土地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46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246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