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潍坊高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16:1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加大,城乡经济呈现出二元化发展趋势。要实现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同等福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不二选择。目前,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化,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加快城乡社会的转型。我国城乡一体化成果显著,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人口超过7.4亿。但在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产生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本文主要通过阅读国内外对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对潍坊市高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找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综述。第二部份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陈述,及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社区关系研究。第三部份总结了潍坊高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如完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改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方式。第四部分,统计了对潍坊市高新区农村社区建设实地调研的结果,第五部分,分析了其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社区建设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很大热情;农村社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环境质量不好,社区文化生活、教育品质不高等。第六部分,结合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探索经验,并结合高新区具体问题,提出了促进其社区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大社区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开展多样化社区文化活动。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China,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s dual.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economy, to make rural residents and urban residents enjoy the same welfare brought by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only choic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romotes the urba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dvocates the industry to feed agriculture, the city supports the countryside, speeds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y 2014,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d 54.77,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740 million. However,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ummed up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Weifang high-tech zone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relevant suggestion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part is to state the basic concep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o study the basic mode and community relationship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third part summarizes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Weifang High-tech Zone, such as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ystem,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and improving the way of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fourth part, statistics of Weifang high-tech zon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ield research results, the fifth part, analysis of it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such a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olicy is not in place; Farmers do not have great enthusiasm for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public facilit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are not complete, public services are not in place, the quality of public environment is not good, the community cultural life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re not high. The sixth part, combined with the explo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high-tech zone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publicit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olicy,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conomy; improve public service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carry out diversified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prospect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will be achieve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22.6;D66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森;培育完善社区功能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J];发展论坛;2001年10期

2 唐梅;刘昱彤;;少数民族转制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研究——以北京M社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1期

3 庞玉珍;王俊霞;;“村改居”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基于对青岛市社区的实地调查[J];理论界;2011年08期

4 张葆君 ,张国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有武汉特色的社区建设新模式──2001年领导干部社区建设专题研讨会综述[J];长江论坛;2001年03期

5 陈昌文;;简析藏区社区的类型和特征[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6 刘继同;从依附到相对自主:国家、市场与社区关系模式的战略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7 万师;;对农村社区范畴的再认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赵英丽;孙兆辉;王艺雯;倪状状;李桐馨;殷婧;;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意愿的影响研究[J];学理论;2013年06期

9 车柄潜;;论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发展趋势与规范——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司法;2007年01期

10 郭圣莉;;国家的社区权力结构: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星;潘宜;;基于社区发展的社区更新框架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2 田丽丽;;西安市社区建设研究报告[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研究[A];201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四届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白玮;王敏;;商务社区与商务职业精神的培养[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韦良俊 通讯员 陈海鹦;福海镇打造“五型”社区[N];阿勒泰日报;2009年

2 养老地产规划专家 范苑;养老社区类型与趋势[N];中国房地产报;2014年

3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N];沈阳日报;2014年

4 司军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民警;实施社区警务的七个要素[N];人民公安报;2001年

5 邓国芳;创出杭州特色的和谐社区、品质社区建设之路[N];杭州日报;2007年

6 记者 侯俊豫 通讯员 刘玉涛;淮阳:新型社区扮靓农家新生活[N];周口日报;2012年

7 自治区党校课题组;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N];新疆日报(汉);2007年

8 记者 孙勇;“五位一体”模式加速和谐社区建设[N];济南日报;2010年

9 李学举;在调研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时的讲话[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为幸福长春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石[N];长春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瑞琴;单位型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调查[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2 张二平;昆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萌;泰安市社区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朱海彬;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资源型社区发展模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磊;C镇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干预案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施苏苏;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问题及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丽娇;转型中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状况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魏兴权;人寿保险投资养老社区开发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施璐;潍坊高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聪;“村改居”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变迁[D];集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76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376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