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梦”视域下的人民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8 12:53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它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基本范畴,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转换。“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牢牢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根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性既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实现“中国梦”“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若干重大问题。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主体性觉醒萌芽、总体生成、曲折发展和全面释放的历史。回顾历史,可以得出结论:当人民主体性得到正确地发挥,中华民族就能不断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人民主体性受到压制或误导,中华民族就会固步自封,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必然招致外族欺凌,走向“梦碎”的边缘。立足现实,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尤其须要正视继续提升人民主体性的主要瓶颈和挑战:一是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挑战,它为其他社会思潮误导人民主体性提供了可能;二是官本主义的瓶颈,它直接颠覆了公权力与人民的关系;三是利益固化的瓶颈,它直接制约了人民群众人生出彩的机会;四是评价机制工具理性化的挑战,它使人们的具体行为直接从属于生产力标准,从而加剧人民主体地位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分离。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在人民主体性全面释放的基础上,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提升人民主体性。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二是围绕人民主体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三是依法打破利益固化的格局,探索改革红利社会公平流动的机制;四是摆正生产力标准的位置,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评价机制。只要始终准确把握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民主体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Abstract]:Chinese Dream,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bann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unite and forge ahead. It includes three basic categorie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 and its essenc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Dream,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sisting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i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but also the value purport of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It fundamentally answers a number of important questions, such as "who I am", "for whom", "who depends on" and so on. The history of realizing Chinese Dream's struggle is, fundamentally,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awakening, overall formation, tortuous development and full release.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whe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is correctly brought into play, the Chinese nation can continue to approach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Dream," and whe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is suppressed or misled,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settle down. Falling behind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bullying by foreigners and to the edge of "broken dreams". Based on reality,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it is necessary to face up to the main bottlenecks and challenges that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first, the challenge of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other social trends to mislead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Second, the bottleneck of official-oriented doctrine, which directly subve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power and the people, the third is the bottleneck of the solidification of interests, which directly restrict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masses to excel in life; The fourth is the challenge of r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makes people's concrete behavior directly subordinate to the standard of productive forces, thus exacerbating the separation of the fact and value of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Facing the future, in the new period of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we need to promot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release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in the cours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new historical journey of reform. One is to consolidate the main ideological position arou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other is to strengthen the ruling ability around the people's main body thought; third, to break the pattern of interest solidification according to law,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eforming the fair flow of dividend society. Fourth, set the position of productivity standard and establish the valu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eople-centered". As long as we alway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in practice, Chinese Dream,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certainly be able to realize it as scheduled.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评论员;;用实干成就美丽“中国梦”[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年04期

2 杨凯;;重民生是“中国梦”的现实温度[J];当代广西;2013年06期

3 本刊编辑部;陈建荣;;同心共筑中国梦[J];当代江西;2013年03期

4 杨万东;;解读“中国梦”[J];当代贵州;2013年10期

5 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中国梦”的畅想[J];文史春秋;2013年04期

7 李少金;;美丽中国梦[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的启事[J];先锋队;2013年13期

9 ;我勤劳 我善良 圆我中国梦[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黄相怀: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J];求是;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儒杰;;发展与公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价值取向[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韩庆祥;王海滨;;中国梦:根本前提、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3 许志功;;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颜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含倡导劳动[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柳洁;;以行业梦托起中国梦[A];浙江盐业(2013年第4期总第153期)[C];2013年

6 李仕湘;;我的中国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7 方晓;;“中国梦”与中国外交:世界贡献 中国打造[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8 李德顺;;中国梦的主体性意蕴[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9 熊炜;;围绕中国梦思想,推进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祁敬宇;;刍议大国崛起中的金融问题——兼议金融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蕾;道路坚定 “中国梦”圆[N];光明日报;2013年

2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两会继往开来引导“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年

3 谌强;诗人雅集新春放歌联吟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年

4 曹华飞;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年

5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为什么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光明日报;2013年

6 衡阳市图书馆 武久英;用勤劳和智慧托起“中国梦”[N];湖南日报;2013年

7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N];解放军报;2013年

8 曹丙利;构筑“中国梦”的民生基石[N];科技日报;2013年

9 张峪铭;“三有”人生托起中国梦[N];人民公安报;2013年

10 汪金友;十解“中国梦”[N];人民公安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2 韩校;“中国梦”学理框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丽娜;践行群众路线对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雨泽;科技因素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5 李娇;习近平的“中国梦”解析[D];渤海大学;2015年

6 卞浩tD;“中国梦”的价值及其世界认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茹梦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慧慧;习近平群众观初探[D];长安大学;2015年

9 闫新鸽;中国梦的大众指向与大众化路径[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邱启光;中国梦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0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410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