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Abstract]:This year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history circl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ies, in the updating of methods, and in the discovery of data.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worth pondering.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exploring the internal logic and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new period will enable us to gain valuable lessons and become the basic premise for us to push forward the academic progress along the scientific road. To this end, we organized a group of written talks, as a 30-year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D8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贻康;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及其历史地位[J];世界历史;1986年07期
2 周荣耀;戴高乐与欧洲联合[J];世界历史;1984年01期
3 王琛;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2期
4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5 陆庭恩;非洲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遗留[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1期
6 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7 崔丕,侯文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8 潘兴明;试析非殖民化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9 王琛;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J];史学月刊;2002年01期
10 白建才;冷战初期美国“隐蔽行动”政策的制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舸;建国前后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桂山;殖民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福财;试论战后美欧关系发展演变及欧洲联合一体化问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5 宫炳成;冷战后台湾因素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谷曼;美印关系评析[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7 李捷;台湾因素与1989—1993年的中美关系[J];党的文献;2001年03期
8 王仲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9 张颖,迟海波;研究委员会决议与60年代中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王公龙;理想主义与美国的对台政策[J];当代亚太;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志华;;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郄永忠;对经济全球化下安全战略重新定位的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启龙;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金龙河;两岸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英国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9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光谱;中国近期电影后殖民批评的可行性及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龙梅;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变数——台湾问题[D];苏州大学;2001年
3 董宏;新干涉主义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4 赵月峰;论冷战后的中美日战略三角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5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冯志伟;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953—1959)[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孔朝霞;新世纪台海两岸政治谈判的预测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家宝;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从罗纳德·里根到乔治·W·布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姜运仓;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与中美关系(1989—2001)[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学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2 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3 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4 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5 时殷弘;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J];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7 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05期
8 沈志华;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否告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J];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勤;;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史简编》[J];世界知识;1987年01期
2 李开盛;;古代国际关系的启示[J];欧洲研究;2006年02期
3 吉罗特;张珠圣;;法国国际关系史和外国史研究概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5期
4 刘卫忠;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南大风格”[J];史学月刊;2001年04期
5 Ф·М·布尔拉茨基;陈凤翔;;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84年02期
6 陈绍发;;评:尤·库库尔卡:《国际关系理论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5期
7 毕建海;对战后国际关系新的探讨和思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年08期
8 孟古托力;一部颇有启示的学术著作——读黄定天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史》[J];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9 刘鸿武;;国际关系史学科的学术旨趣与思想维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7期
10 林以;;风云变幻八十年——写在前面的话[J];世界知识;1983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阿马杜·瑟库;;尼日尔与中国的关系[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2 叶张瑜;;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战略思想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侯福同;;从香港回归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苏城乡;侯德贤;;台湾问题——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探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5 柳成焱;;台湾问题的解决绝对不允许无限期拖延——关于对十六大报告的庄严宣告和中台办国台办发表的“5.17”严正声明的背景分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梁严冰;小石;;中共三代领导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及发展[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云;;美日台海政策新动向[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9 李鹏;;中美关系战略新定位下的台湾问题[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10 高燕;;毛泽东对台统一战线思想述论[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符永康;“骨肉之亲、析而不殊”成为关键词[N];团结报;2011年
2 Bonnie S Glaser本报编译 陈琳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太平洋论坛”的高级成员;美专家预测奥巴马台海政策[N];世界报;2009年
3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台湾问题绕不过去中美要跨越三大障碍[N];南方日报;2011年
4 王群欢 鲍伟;我市举行台湾问题形势报告会[N];湘潭日报;2006年
5 ;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在沪举办[N];人民日报;2004年
6 王莉;江泽民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N];人民日报;2004年
7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 李玉东;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李立;周恩来生前对台湾问题的最后嘱托[N];中国档案报;2003年
9 记者 冯骏;聂卫国华士飞观看台湾问题图片展[N];兵团日报(汉);2007年
10 张玉峰;2005年美国让台独很失望[N];山西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2 明庭权;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勇;地方因素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4 金龙河;两岸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云龙;1954-1955年中美台海危机管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少萍;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沙进朝;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对台湾问题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3 谭新全;试析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青岛大学;2005年
4 张春燕;中美台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回顾与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伊丽;台湾问题的日本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光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吉林大学;2009年
7 赵卫华;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自强;试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晓东;后冷战时期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慧;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的台湾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242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42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