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发布时间:2020-03-26 21:26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传播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密不可分。相较于心智初开的少年儿童和行为基本稳定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已完成学术与政治启蒙,具备了向理论自觉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信仰未坚、易受影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普及对象。迈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主要体现在理论对中国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对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在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部分“纯学术”哲学研究刻意脱离实践,等等。青年群体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显示出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思想多元化、惯用“微语言”等区别于以往社会的独特特征,更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产生了明显冲突。实证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次,主动学习意识严重缺乏。此外,作为曾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对中国的影响极大。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失败,是其日积月累失掉人心、导致解体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引以为戒。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如何更好地实现由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立足中国的实践实现理论术语的创新;如何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信息时代催生的网络语言的关系;如何迅速有效地运用信息时代新技术找到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只处于初始甚至原始阶段,在系列化开发、形成贴近青年的新媒体产品方面还是空白,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和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宏大实践,进一步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现出的理想主义、担当意识,展现的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飞扬文采,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这些优秀哲学思想及其文风的深入分析,可以获得构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在青年中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获得更大发展,要着眼时代大背景,反思自身。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必须突显其价值维度,构建具有人文关怀、价值批判、变革世界功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形态。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反思精神,体现信息时代的理论进步,拥有贴近青年的传播方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实事求是地阐释马克思本人作为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使青年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由来;应照顾青年特点,基于青年群体的年龄、文化层次、生长环境、职业类别,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分类分众化的哲学素养提升教育;应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促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应秉持理性的批判精神,摒弃教条主义、倡导学术革命,通过立足于实践的批判促进哲学不断进步;应重视、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严谨、理论的纯粹、经典的叙述,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方法传播开来;应重视家庭教育,改变错误家教观念模式,通过培养年轻父母的哲学思维,从源头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力求通过这些努力,重塑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发扬光大。
【图文】:
图 3-1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力情况图示在被问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机时,超过一半的青年大学生坦言只是为了.6%的青年大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16.6%的青年大学生是出于实践需要,说明青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功利性较强。三)缺乏理论自觉,但普遍抱有期待
图 3-2 是否看过教材外相关书籍情况图示而,,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书,除了 35.6%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过其他相关书籍外学生没有延伸阅读,仅有的思考体现在对课堂作业的完成、兴趣小组的讨论等环节上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多数停留在知晓其基本原理的层面,更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认知情况严峻,学习功利性较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本文编号:2601985
【图文】:
图 3-1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力情况图示在被问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机时,超过一半的青年大学生坦言只是为了.6%的青年大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16.6%的青年大学生是出于实践需要,说明青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功利性较强。三)缺乏理论自觉,但普遍抱有期待
图 3-2 是否看过教材外相关书籍情况图示而,,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书,除了 35.6%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过其他相关书籍外学生没有延伸阅读,仅有的思考体现在对课堂作业的完成、兴趣小组的讨论等环节上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多数停留在知晓其基本原理的层面,更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认知情况严峻,学习功利性较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士桢;;从青年发展的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自胜;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及其得失启示[D];上海大学;2015年
2 郑士鹏;当代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伍复康;当代中国青年本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季海群;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张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杨立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兰亚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1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60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