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对外援助和软实力:中国和美国对非援助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0:44
【摘要】:中国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截然不同,这个差异来自于各自的历史发展与意识形态。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反映出这种差异,不但使得其动力与目标不同,而且使得对外援助的种类也不同。之所以对比美国与中国是因为,和欧洲国家不同,中美两国在非洲从来没有开拓殖民地。因此,美国与中国都需要花更多时间说服非洲国家,与这两国建立关系对非洲国家的利益有好处。本论文对美国和中国对非的援助进行比较,以及假定两国对外援助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各自发展历程的不同的经验。与非洲类似,中国经历了由西方列强主导的半殖民地时期。由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曾经支持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许多独立运动,笔者认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对发展的态度,相较于美国,更容易为非洲民众所接受。这个题目很重要,因为通过这个研究我们能看出对外援助对国家声望和权力竞争影响。通过本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对外援助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为了分析我的假设,我使用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和民意调查等综合方法。首先,我描述两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背景,并试图从历史角度解释中国和美国援助不同的原因,并且尝试分析塑造各国对外援助的国内外因素以及他们的目标和动机。另外,我研究一个国家给予的援助数量与公众舆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系。接下来,本论文分析四个对外援助的案例。其中两个案例分析是中国的,另外两个案例分析是美国的,目标是比较中国两个对外援助项目和两个美国对外援助项目获得当地民众认可的有效性,然后根据中美两国官方媒体的报道详细描述这些项目。此外,本论文还将其与非官方媒体,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媒体比较,看看对外援助项目是如何被报道的。通过官方媒体和非洲媒体之间的对比,有助于了解援助项目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也提供来自不同机构的民意调查结果,其中包括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通过民意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印象。在此案例研究中加入民意调查可以对中国和美国的看法趋势有一个更好的总体描述。通过民意调查,本论文也试图找出所提供援助的数量与公众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系。简单的相关性将会证明援助的数量足以提高软实力,但缺乏相关性意味着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通过分析案例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援助有效性基于许多因素,例如援助的数量,方法和类型,因此对受援国的经济有不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比国外的援助更有助于国家的软实力。对外援助只是提高国家海外形象的一个小因素。一个复杂的现象是,中国对某地外援数量与当地舆论没有直接关系。援助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它不是软实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软实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难以量化。通过案例分析从微观角度,通过民意调查分析软实力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本文证明对外援助与软实力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两国对于援助不同做法在确定对外援的接受程度或产生共鸣方面并不重要。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包括政治、媒体报道、文化出口和贸易,这些都给非洲人民留下了关于美国和中国的总体印象。对于未来的研究,将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进行比较,分析它是否与公众舆论有直接关系可以丰富研究的内容。笔者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增加多媒体方法,特别强调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分析点。中国与美国还可以通过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其在国内的努力和成就,从而帮助提升其形象。由于软实力的判断非常主观,广告项目可能与援助本身的数量和有效性一样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晓;郭小琴;;解析中国对外援助——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12期

2 姜默竹;李俊久;;朋友与利益:国际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援助[J];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12期

3 ;世界主要国家对外援助资金统计(2007-2015年)[J];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01期

4 刘晴;王伊欢;;全球治理视角下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与策略演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5 田文;;韩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借鉴意义[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年01期

6 万宏蕾;;中国对外援助都用在哪儿[J];小康;2016年06期

7 黄梅波;沈婧;;澳大利亚对外援助管理的主要经验[J];党政视野;2016年10期

8 张春;;中国对外援助需有大国气度[J];社会观察;2015年01期

9 孙明霞;;美国对外援助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展望;2015年04期

10 曹俊金;周莹;;美国对外援助法:背景、发展与政策目标[J];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勉励;;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逸舟;;区域公共产品提供:中国对非援助的新方向[A];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号第1期(总第14期)[C];2013年

3 王蔚;朱慧博;;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4 祝鸣;;试析“中国援助威胁论”——中国对外援助的外部压力与挑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5 王敏玉;;十六大以来中国对外援助思想的新发展[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下)[C];2013年

6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王为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援助非洲政策的建构演变及成效分析[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下)[C];2013年

8 胡美;;中国援助话语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困境[A];非洲研究2015年第1卷(总第6卷)[C];2015年

9 李红喜;;邓小平等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高超;做好重大对外援助工作重在落实[N];国际商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李可;对外援助彰显中国担当[N];国际商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杨雪;中国对外援助水平不断提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张红;中国对外援助从不搞“猫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5 本报记者 邓茜;英国智库“吸金”能力惊人[N];中国证券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李鹏;对外援助:共赢才能走得更远[N];国际商报;2016年

7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 王泺;中国对外援助战略升级势在必行[N];国际商报;2016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吕晓莉;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援助中的积极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9 安蓓 赵超 王希;对外援助给中国带来什么[N];中国商报;2014年

10 罗建波;如何认识年均300亿元的对外援助[N];学习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王新影;欧盟对外援助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陈莹;软实力视角下冷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4 桑颖;美国对外援助中的私人志愿组织[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陈默;中国援助的非洲模式及其对非洲发展影响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侯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1947-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奇;美国安全战略与对外援助政策研究(1989-2008)[D];吉林大学;2010年

8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学睿(Kris Rodulfo);对外援助和软实力:中国和美国对非援助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王立贵;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3 华玉臣;美国对外援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建伟;对外援助与美国的非民主盟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柳青;浅析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6 赵懂文;21世纪初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变化[D];外交学院;2009年

7 杨满堂;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建立与美国对外援助(1961-1969)[D];黑龙江大学;2014年

8 许梁;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丁培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雪梅;试析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8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68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