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6:49
【摘要】:“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世界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表明,民主政治有效性的提升依赖于政治系统内外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以减少不确定性与降低风险,从而维系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转。在借鉴拉斯韦尔、多伊奇、派伊等人传统政治沟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这一特定渠道来统筹本文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架构,即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的内在关联、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与模式、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与原因、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建议与对策。也就是,沟通主体、沟通平台、沟通过程、沟通问题、沟通对策是本文主要的关涉面。绪论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以及存在的创新点进行资料性的、线索性的和总结性的叙述与分析。第一章对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的内在关联给予说明。在区分网络空间中公众的不同身份即网民、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共同体的基础上,分辨无序与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对信息沟通的特征进行归纳,在网络信息沟通与传统信息沟通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网络信息沟通对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第二章对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和模式进行梳理、汇总与剖析。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明确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双微、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商业新闻网站、个人微博等。围绕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从传统与现代的视角界定其沟通的模式,并总结其特征。第三章对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进行详细的归纳与论证。指出双方信息沟通的层次有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三种。特别是将网络话语表达引入双方沟通的过程分析中,即符号生产、意义争夺、秩序重建。为体现双方信息沟通的效果,在不同模式对比的基础上,从政府回应角度进行了测评,并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的调查数据作为实证支撑。第四章对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与原因从案例分析到理论归因。就存在的问题而言,选取了近3年多起代表性网络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归纳的分析方法,从信息沟通主体、信息沟通过程、信息沟通平台三个方面指出相应的问题。并基于这三个方面一一阐释了相关原因。第五章提出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建议与对策。根据第四章的原因归纳,即沟通主体、沟通平台、沟通过程,依此一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论文抓住民主政治是对话与沟通的实质,从信息沟通的角度对如何规范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另一个切入点与观察点。这既能够从较完整的意义上对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也是对传统政治沟通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一个拓展。此外,本论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话语交流方法,突出公众在信息沟通中的地位,克服了以往信息传输路径和观念传播路径忽视公共价值的局限。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21.5;D669
【图文】:

路线图,路线,公众,政府信息


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研究 绪 论式的影子,又有网络模式的创新。再次,明确了平台和模式,接下来就公众和政府何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进行详细地分析,以及这样的沟通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第四,为对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剖析,选取了近 3 年代表性网络公共事件为考察对象。在对文本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炼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学理上的总结。第五,根据上述对原因的归纳和总结,本部分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对策。围绕上述思路,本文的框架结构主要为:第一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与信息沟通的内在关联;第二章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平台与模式;第三章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过程与成效显;第四章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问题与原因;第五章 公众与政府信息沟通的建议与对策。

改变模式


于事实判断、价值选择、主观想象从网络传媒手段接触外部世界和社会事件,并形成个体表达,当这样的个体表达演变成群体效应即网络民意时,互联网的聚合效应就形成了。通过这样的聚合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意识等输入政治系统,并通过政府决策的方式来进行回应、影响和改变。如下图①所示:

模式图,模式,蜂王,鸵鸟


也有人总结出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决策回应的模式有鸵鸟模式、杜鹃模式、蜂王模式、鸳鸯模式①,但多限于个案讨论,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图 2-7 传播——回应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杨;王奎明;;关于民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的多维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5年06期

2 张荣;;从网络狂欢看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共同体与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期

3 周毅;孙帅;;协同式公共信息服务——理论框架与运行规程[J];情报科学;2015年11期

4 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社群对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的误导与疏导及其协同治理策略[J];东岳论丛;2015年09期

5 郭小安;雷闪闪;;网络民粹主义三种叙事方式及其反思[J];理论探索;2015年05期

6 李芬;;地方政府信任差异研究——基于CSS2011的实证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7 卢春天;权小娟;;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年05期

8 孟天广;李锋;;网络空间的政治互动:公民诉求与政府回应性——基于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9 郑昌兴;苏新宁;刘喜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模型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阈[J];情报杂志;2015年04期

10 张华;;网络社群: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J];新闻界;2014年15期



本文编号:2768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768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