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17:5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伯达作为众多理论工作者之一,虽然在“文革”中犯下严重的政治罪行,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并不能否定他在这一进程中做过的不少有益的工作。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价值意旨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等。基本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估中国传统哲学;论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想通之处;创造中国“新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包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文章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通过研读陈伯达的早期文本,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并对其思想进行批判性审视,文章从以下几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包含文章的选题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社会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主观条件三方面,梳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第三章概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第四章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启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选题上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第二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2.1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状况
2.1.1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呼唤
2.1.2 现实需求:理论落后于革命实践
2.2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化思想
2.2.2 借鉴党的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2.2.3 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2.3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3.1 浓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
2.3.2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及批判性审视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现实政治相结合
3.1.2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
3.1.3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2.1 重估中国传统文化
3.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
3.2.3 创造中国“新文化”
3.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重要途径
3.3.1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
3.3.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批判性审视
3.4.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失偏颇
3.4.2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4.3 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
第四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4.1 历史价值
4.1.1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内核
4.1.2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4.2 现实启示
4.2.1 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4.2.2 以中国现实需求为中心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2.3 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828180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选题上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第二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2.1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状况
2.1.1 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呼唤
2.1.2 现实需求:理论落后于革命实践
2.2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化思想
2.2.2 借鉴党的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2.2.3 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2.3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3.1 浓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
2.3.2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
第三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及批判性审视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现实政治相结合
3.1.2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
3.1.3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2.1 重估中国传统文化
3.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
3.2.3 创造中国“新文化”
3.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重要途径
3.3.1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
3.3.3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 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批判性审视
3.4.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有失偏颇
3.4.2 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4.3 缺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
第四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4.1 历史价值
4.1.1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内核
4.1.2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4.2 现实启示
4.2.1 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4.2.2 以中国现实需求为中心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2.3 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杏贝男;;批判地继承: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以陈伯达墨家思想研究中的运用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2 张立波;;叙述定向: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现代哲学;2015年01期
3 李现科;顾海燕;;延安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传承;2014年10期
4 龚宸;;“两个口号”之争中的陈伯达[J];大众文艺;2014年15期
5 宋平明;;关于陈伯达与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庞虎;;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5期
7 李芊;;论陈伯达早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曾彦修;李晋西;;陈伯达的为官与为学[J];炎黄春秋;2012年01期
9 庞虎;;救亡语境下启蒙思潮的中国化话语论析——以抗战前夕新启蒙运动为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墨家思想研究[J];理论学刊;2010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改红;20世纪30年代陈伯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28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2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