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国气候外交的提升空间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4 20:22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外交也成为国际谈判舞台上的重要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当前气候外交的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利益因素为分析的基础,探讨了在中国的气候外交中,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之间的联系;继而梳理了气候外交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当前发展状况,中国参与气候外交的一系列行动以及我国气候外交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最后,通过横向地对比分析与纵向的历史分析,结合世界气候大会和有关国家在气候外交领域的成功案例,在总结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气候外交的提升空间所在,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应当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力争在新形势下中成为国际气候外交领导者。本文紧贴时政,梳理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巴黎协定》生效这一长段历史时期内气候外交的发展演变过程。就内容而言,本文的第一个创新点在于引入外交中的话语权分析,着重探讨了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气候外交话语,提高自身的话语效能,提高自身议程设置的能力,从而创造相对有利的国际舆论,维护国家的利益。第二个创新点在于结合国家利益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以及应该如何平衡好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形象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在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气候外交的文件,专业书籍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气候外交的初步认识;通过与横向与发达国家的气候政策做对比,纵向上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气候谈判做对比的方式,总结出中国气候外交的经验得失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822;P46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何为气候外交?
        2.中国气候外交是如何发展的?
        3.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因素
二、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内容
    (二)中国的国家利益分析
    (三)中国的气候外交与国家利益关系
三、气候外交概述
    (一)气候外交的含义与特点
    (二)气候变化的危害
    (三)气候外交的发展演变
    (四)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变化
        1.《巴黎协定》生效
        2.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四、中国的气候外交
    (一)中国气候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1.起步阶段:谨慎对待
        2.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参与
        3.新起点阶段:力争成为领导者
    (二)中国参与气候外交的行动
        1.开展双边气候合作
        2.参加多边谈判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
    (三)中国当前的气候外交困境
        1.话语创设能力不足
        2.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劣势
        3.经济发展与减排之间的矛盾
五、对中国气候外交的建议
    (一)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构建
    (二)国内实行相匹配的低碳发展政策
    (三)加强国内机制构建
    (四)加大宣传,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五)把握机遇,填补领导力缺口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燕;;《巴黎协定》坚持的“共区原则”与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变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6年03期

2 刘元玲;;巴黎气候大会后的中美气候合作[J];国际展望;2016年02期

3 丁金光;鲍庆祥;;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话语困境及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2014年34期

4 周绍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外交政策之关系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3期

5 沈玲玲;;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外交[J];学理论;2014年18期

6 康晓;;国际气候秩序建构与中国的气候外交[J];国际论坛;2013年05期

7 孙学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1期

8 傅聪;;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对外决策模式与行动动因[J];欧洲研究;2012年01期

9 毛艳;;中国气候外交议题策略探析[J];国际展望;2011年01期

10 张丽君;;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形象:西方媒体与公众的视角[J];欧洲研究;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883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83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