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莘夫事件与国、苏、共三方博弈
发布时间:2021-02-27 20:18
在战后东北问题中,张莘夫事件是同时涉及国民政府、苏联、中国共产党三方关系互动的典型案件之一,既反映了中、苏对东北工业归属权的争执,也是国、共争夺东北的一个具体事例。作为不同的政治主体,国、苏、共三方对此案都有着自身视角的理解与应对,并随事态发展而调整其因应之道。张莘夫事件在国方内部激起了层层波澜,东北行营职员在此案后被陆续调回重庆,东北行政接收工作也陷入停滞。为了平衡态势,苏方在张案后对东北中共军队的行动有所约束,这种策略上的“微调”表面上看似摇摆不定,实际上是苏方一以贯之的双面因应之道。事件后,中共方面更加注重对待国方接收人员的应对策略与抵制技巧,多次强调不要伤害接收人员。在宣传方面,国、苏、共三方进行了各有所异的报导与阐释,这些众口不一的言说同样也作为历史事实的一种,与最初的事件真相混杂糅合,成为我们所认知的历史。国方对张案的宣传手法有“详”有“略”,剑指中共,而避免提及苏方责任。苏方则试图转移视线,不提张案具体情形,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国内的反苏言论以及国民政府对此的纵容行为,向国方施压。而在中共的宣传叙事中,张案是国民党内反动派自导自演的惨剧,把矛头对准国民党内反动派,以防御性姿...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抚顺矿区示意图①
15二、张莘夫事件始末随着苏联撤退日期的临近①,东北地区的国民党运兵及苏军撤兵都已提上了日程,在军队运输中,铁路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铁路需煤量的增多,燃料供应不敷的问题又凸显出来。据中长路苏方副理事长加尔金称,中长路每日需煤约一万五千吨,然而主要供应铁路用煤的抚顺煤矿此时产量低微,亟需整顿管理。因此,张嘉璈在“与苏方副理事长谈妥,抚顺煤矿(前属南满路)归我方接收”②之后,派遣经济部接收工矿特派员张莘夫经沈阳赴抚顺接收煤矿。(一)张莘夫等人遇害经过图三沈阳至抚顺铁路(南线)示意图③1月7日上午,张莘夫及随员牛俊章(翻译)、张立德(翻译、工程人员)、徐毓吉、王锡畴、许铮、孙育英、高旭征(以上为东北行营职员)一行八人从长春乘专车出发,准备经沈阳到抚顺接管煤矿。苏方派遣中长路助理副理事长马利与之同行④。途中,张莘夫和马利曾详谈有关接收的诸种注意事项,据随员许铮、高旭征称,马利态度温和,并言抚顺煤矿乃中国之煤矿,接收定能顺利,此时可谓是“希望正殷”⑤。①苏联撤退日期经中、苏商定后延期两次,最终定于1946年2月1日。②张嘉璈:《东北接收交涉日记》(1月6日),第80-81页。③图片来源:《地图周刊》第2期,日期不详。④马利,又译为玛利、马里意。事件之后,马利被要求押解审讯,在押解途中自杀。⑤《张莘夫被害经过之报告》(1946年1月31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战后中国(一),第314-316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之道:意义链和问题链[J]. 赵汀阳. 哲学研究. 2019(01)
[2]"民族"之辩:一九四三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国、伪、共的三方叙事[J]. 夏清.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9)
[3]张莘夫事件与二战后初期的中苏国共关系[J]. 肖瑜,李应华.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6(01)
[4]进退之间的博弈:战后东北苏军撤离研究[J]. 汪朝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4(06)
[5]张莘夫遇害事件真相考[J]. 朱彧. 炎黄春秋. 2013(03)
[6]1946年初的“张莘夫事件”[J]. 刘向上. 湖北档案. 2010(07)
[7]“张莘夫事件”与1946年初的反苏大游行[J]. 刘向上. 文史博览. 2009(05)
[8]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J]. 江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
[9]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J].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 2002(06)
[10]“张莘夫事件”与1946年初的反苏大游行[J]. 胡清宁. 民国春秋. 2001(02)
博士论文
[1]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 汪朝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清末东北矿权交涉研究(1905-1911)[D]. 郭海南.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战后中苏关于东北问题交涉研究[D]. 董晴雯.黑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54750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抚顺矿区示意图①
15二、张莘夫事件始末随着苏联撤退日期的临近①,东北地区的国民党运兵及苏军撤兵都已提上了日程,在军队运输中,铁路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铁路需煤量的增多,燃料供应不敷的问题又凸显出来。据中长路苏方副理事长加尔金称,中长路每日需煤约一万五千吨,然而主要供应铁路用煤的抚顺煤矿此时产量低微,亟需整顿管理。因此,张嘉璈在“与苏方副理事长谈妥,抚顺煤矿(前属南满路)归我方接收”②之后,派遣经济部接收工矿特派员张莘夫经沈阳赴抚顺接收煤矿。(一)张莘夫等人遇害经过图三沈阳至抚顺铁路(南线)示意图③1月7日上午,张莘夫及随员牛俊章(翻译)、张立德(翻译、工程人员)、徐毓吉、王锡畴、许铮、孙育英、高旭征(以上为东北行营职员)一行八人从长春乘专车出发,准备经沈阳到抚顺接管煤矿。苏方派遣中长路助理副理事长马利与之同行④。途中,张莘夫和马利曾详谈有关接收的诸种注意事项,据随员许铮、高旭征称,马利态度温和,并言抚顺煤矿乃中国之煤矿,接收定能顺利,此时可谓是“希望正殷”⑤。①苏联撤退日期经中、苏商定后延期两次,最终定于1946年2月1日。②张嘉璈:《东北接收交涉日记》(1月6日),第80-81页。③图片来源:《地图周刊》第2期,日期不详。④马利,又译为玛利、马里意。事件之后,马利被要求押解审讯,在押解途中自杀。⑤《张莘夫被害经过之报告》(1946年1月31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战后中国(一),第314-316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之道:意义链和问题链[J]. 赵汀阳. 哲学研究. 2019(01)
[2]"民族"之辩:一九四三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国、伪、共的三方叙事[J]. 夏清.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9)
[3]张莘夫事件与二战后初期的中苏国共关系[J]. 肖瑜,李应华.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6(01)
[4]进退之间的博弈:战后东北苏军撤离研究[J]. 汪朝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4(06)
[5]张莘夫遇害事件真相考[J]. 朱彧. 炎黄春秋. 2013(03)
[6]1946年初的“张莘夫事件”[J]. 刘向上. 湖北档案. 2010(07)
[7]“张莘夫事件”与1946年初的反苏大游行[J]. 刘向上. 文史博览. 2009(05)
[8]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J]. 江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
[9]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J].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 2002(06)
[10]“张莘夫事件”与1946年初的反苏大游行[J]. 胡清宁. 民国春秋. 2001(02)
博士论文
[1]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 汪朝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清末东北矿权交涉研究(1905-1911)[D]. 郭海南.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战后中苏关于东北问题交涉研究[D]. 董晴雯.黑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54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05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