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心智障碍人士托养服务现状研究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3 11:23
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民政部门颁发了多个关于规范救助管理机构工作秩序及标准的文件,其中托养安置服务是救助管理机构特殊的救助服务模式,托养对象以流浪心智障碍人士为主。流浪心智障碍人士系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常常被社会所边缘化,他们没有亲人、没有身份、没有康复的资源,使得其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因此,托养服务对其而言相当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及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实证研究珠三角地区的流浪心智障碍人士机构托养服务,以推动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并尝试探讨出适合这类群体的有效救助机制及建议。在调研的选择上,笔者所选择的四间救助管理机构,从其承担的救助及托养服务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根据从救助托养流程、人员情况、托养服务情况、寻亲服务等角度分析其现状,进而总结共性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典型个案则是一名已被托养7年的流浪心智障碍人士的托养服务案例,从案例中可发现当前的托养服务不足以满足其需求。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是根据“场域与惯习关系”、“社会排斥”以及“社会支持”理论及视角为基础,通过对4间不同城市的救助管理机构的托养安置服务进行研究,发现当前的救助管理机构面临着寻亲渠道和方式...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研究思路??
求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强调对社会救助加强监督与管理,以维护受助人员的权益??(见图2)。其中,救助体系中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八个部分的救助内容。??其中,“特困人员供养”救助系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8。特困人员供养的??申请需由本人或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8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649号)[OL].??http://www.?gov.?cn/flfg/2014-02/27/content—2624221.?htm.?2014-2-24??8??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关系论,假设救助管理机构看成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该场域内的工作人员、救助对象及其??他人员均是独立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场域的关系系统(见图3)。而场域??内的各个独立个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将场域规则(政策法规、??机构制度、人员相处模式等)内化为自身的惯习。这种内化随着时间、相互关系的不??同可以逐渐改变,而由于惯习已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这种改变不是顺从而??是非常抗拒的。??4°王玉玲,程新强,胡雄.流浪精神病患者院内康复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2015年,卷30,页236-237.??41胡杰容.从收容到救助的制度变迁过程研宄:场域与惯习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页32-39.??42布迪厄(法)和华康德(美).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页91-265.??43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环境下,通过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总和。??44胡杰容.从收容到救助的制度变迁过程研宄:场域与惯习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决长期滞留人员救助难题的途径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 高薪翔.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5(05)
[2]国际比较:智力障碍教育与康复研究现状与展望[J]. 徐敏,马冬雪.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3]心智障碍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J]. 彭迪. 社会与公益. 2014(02)
[4]妥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站问题[J]. 王昌勇,赵刚. 中国民政. 2014(02)
[5]美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历史与可鉴之处[J]. 王岳. 海峡法学. 2012(02)
[6]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考——以Z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例[J]. 李全彩. 前沿. 2011(10)
[7]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收治情况分析与体会[J]. 袁建美,倪学彬,张淑茹. 中国民康医学. 2010(22)
[8]国内外智力残疾状况与康复研究[J]. 赵志航,郭雪萍,田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03)
[9]流浪精神病者管理现状和建议[J]. 丁万涛,胡立荣,郭辉. 上海精神医学. 2006(01)
硕士论文
[1]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D]. 王崇人.山东财经大学 2016
[2]广州市救助站救助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李松.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社会排斥视角下残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研究[D]. 王慧婷.兰州大学 2015
[4]长期滞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系统研究[D]. 赵雄.西南政法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92934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研究思路??
求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强调对社会救助加强监督与管理,以维护受助人员的权益??(见图2)。其中,救助体系中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八个部分的救助内容。??其中,“特困人员供养”救助系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8。特困人员供养的??申请需由本人或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8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649号)[OL].??http://www.?gov.?cn/flfg/2014-02/27/content—2624221.?htm.?2014-2-24??8??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关系论,假设救助管理机构看成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该场域内的工作人员、救助对象及其??他人员均是独立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场域的关系系统(见图3)。而场域??内的各个独立个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将场域规则(政策法规、??机构制度、人员相处模式等)内化为自身的惯习。这种内化随着时间、相互关系的不??同可以逐渐改变,而由于惯习已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这种改变不是顺从而??是非常抗拒的。??4°王玉玲,程新强,胡雄.流浪精神病患者院内康复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2015年,卷30,页236-237.??41胡杰容.从收容到救助的制度变迁过程研宄:场域与惯习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页32-39.??42布迪厄(法)和华康德(美).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页91-265.??43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环境下,通过彼此熟悉??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总和。??44胡杰容.从收容到救助的制度变迁过程研宄:场域与惯习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决长期滞留人员救助难题的途径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 高薪翔.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5(05)
[2]国际比较:智力障碍教育与康复研究现状与展望[J]. 徐敏,马冬雪.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3]心智障碍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J]. 彭迪. 社会与公益. 2014(02)
[4]妥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站问题[J]. 王昌勇,赵刚. 中国民政. 2014(02)
[5]美国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历史与可鉴之处[J]. 王岳. 海峡法学. 2012(02)
[6]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考——以Z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例[J]. 李全彩. 前沿. 2011(10)
[7]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收治情况分析与体会[J]. 袁建美,倪学彬,张淑茹. 中国民康医学. 2010(22)
[8]国内外智力残疾状况与康复研究[J]. 赵志航,郭雪萍,田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03)
[9]流浪精神病者管理现状和建议[J]. 丁万涛,胡立荣,郭辉. 上海精神医学. 2006(01)
硕士论文
[1]济南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研究[D]. 王崇人.山东财经大学 2016
[2]广州市救助站救助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李松.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社会排斥视角下残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研究[D]. 王慧婷.兰州大学 2015
[4]长期滞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系统研究[D]. 赵雄.西南政法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92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49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