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选民罢免人大代表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4:13

  本文关键词:选民罢免人大代表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1世纪开始,公民要求罢免人大代表的现象开始出现,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兴趣。然而,目前我国的罢免制度相当粗糙,造成各地人大常委会不知该如何对待此类罢免案,通过对实践中发生的部分罢免案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罢免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罢免制度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罢免制度成为免除代表身份的从属性工具;二,选民提出的罢免事由与代表职责无关;三,人大常委会对罢免案进行实质审查;四,缺乏明确的操作程序。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第一,是人大机构与选民对罢免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二,缺乏明确的罢免事由的规定;第三,对常委会就罢免中的职权规定不明确;第四,罢免程序规定不完善。在分析上述的原因后,为完善罢免制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首先修正人大机构与选民对罢免制度的错误认识,其次制定明确的罢免事由规定,确定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明确罢免制度中的相关期限,并对选民行使罢免权制定限制性规定。在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希望能对完善我国选民罢免代表制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代议制度 选民 人大代表 罢免程序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2;D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9
  • 第一章 选民罢免代表制度的理论解读9-17
  • 第一节 选民行使罢免权的理论基础9-11
  • 一、人民主权理论9-10
  • 二、权力制约理论10
  • 三、代议民主理论10-11
  • 第二节 我国选民与代表关系辨析11-17
  • 一、代表—选民关系理论分析11-14
  • 二、我国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理论分析14-16
  • 三、我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的规范分析16-17
  • 第二章 选民罢免代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7-23
  • 第一节 人大机构将罢免制度作为免除代表职务的手段18-19
  • 一、以2010年湖南溆浦县罢免米晓东案为例18-19
  • 二、对案例的分析——罢免案已成人大机构的政治性工具19
  • 第二节 选民提出的罢免事由与代表职责无关19-20
  • 一、以2010年湖南新化县罢免邹同春案为例19-20
  • 二、对案例的分析——选民基于私人恩怨提起罢免案20
  •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对罢免事由进行实质审查20-22
  • 一、以2007年天津河东区罢免丁冰案为例21
  • 二、对案例的分析——罢免事由都须经人大常委会的审查21-22
  • 第四节 罢免程序的缺失22-23
  • 一、以2010年湖南溆浦县罢免米晓东案为例22
  • 二、对案例的分析——我国缺乏明确的罢免程序22-23
  • 第三章 选民罢免代表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3-30
  • 第一节 对罢免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23-24
  • 一、人大机关将罢免制度当做免除人大代表的工具23
  • 二、选民将罢免制度当做解决私人恩怨的工具23-24
  • 第二节 缺乏明确的罢免事由的规定24-27
  • 一,关于罢免事由的争议24-25
  • 二、应制定明确的罢免事由25-27
  • 第三节 对常委会在罢免中的职权规定不明确27-29
  • 一、关于常委会对罢免事由的职权规定的争议27
  • 二、常委会对于罢免事由中应仅具有形式审查权27-29
  • 第四节 对罢免程序规定不完善29-30
  • 一、完善罢免程序的目的29
  • 二、现行罢免程序中存在的问题29-30
  • 第四章 完善选民罢免代表制度的建议30-38
  • 第一节 修正人大机构与选民对罢免制度的错误认识30-32
  • 一、完善人大机构终止代表资格的制度31-32
  • 二、增强选民的政治素养32
  • 第二节 完善罢免制度的建议32-36
  • 一、制定明确罢免事由32-35
  • 二、确定人大常委会的职权35-36
  • 第三节 完善罢免程序的建议36-38
  • 一、明确罢免相关程序的期限36-37
  • 二、制定选民提起罢免程序的限制规定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祥昌;选民罢免人大代表制度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选民罢免人大代表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73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