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尼赫鲁的中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4:20

  本文关键词:尼赫鲁的中国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尼赫鲁的中国观,是指在近现代中印关系演变的背景下,印度国大党前主席、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作出的重要判断,形成的观点与看法。尼赫鲁的中国观经历了反帝斗争视野下的中国观、中印现代国家关系视野下的中国观、尼赫鲁中国观的转型这三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尼赫鲁中国观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些内容既有继承性,又经历了大的变迁。影响尼赫鲁每个时期中国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又有国家利益的内在因素,还与尼赫鲁的人生经历及思想体系密不可分。具体来看,在反帝斗争时期,尼赫鲁作为印度国大党领袖,代表着一个进步的印度民族革命主义者对中国的认知。在文化上,尼赫鲁赞赏中国文化,对中国未来和中国人民抱有坚定信心和深厚感情。在革命道路上,尼赫鲁理解、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主张反帝斗争上的政治联合。在中印现代国家关系发展时期,尼赫鲁代表着印度执政精英对中国的认知。一方面,尼赫鲁期望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并与之合作,支持中国在亚洲及国际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尼赫鲁又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在1959年西藏发生噶厦政府叛乱后,尼赫鲁的中国观开始转变,他认为中国“背叛”了印度,并继而视中国为印度的巨大威胁,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彻底扭转了尼赫鲁的中国观。尼赫鲁的中国观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后来的中印关系带来了重要影响,也为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与总结。
【关键词】:尼赫鲁 中国观 中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33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研究缘起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7-10
  • 三、研究意义10-12
  • 四、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12-13
  • 五、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尼赫鲁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体系14-18
  • 一、尼赫鲁的人生经历14-15
  • 二、尼赫鲁的思想体系15-18
  • (一)社会主义15
  • (二)折衷主义15
  • (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15-16
  • (四)反共主义与扩张主义16-18
  • 第二章 尼赫鲁中国观的形成和发展18-22
  • 一、尼赫鲁中国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18-19
  • 二、尼赫鲁中国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9-22
  • 第三章 尼赫鲁中国观的主要内容22-38
  • 一、反帝斗争视野下中国观(1926-1949)22-30
  • (一)赞赏中国文化22-23
  • (二)对中国未来和中国人民抱有坚定信心和深厚感情23
  • (三)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事业23-26
  • (四)主张反帝斗争上的政治联合26-27
  • (五)尼赫鲁对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认知27-30
  • 二、中印现代国家关系视野下的中国观(1949-1959)30-36
  • (一)期望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并与之合作,支持中国在亚洲及国际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30-33
  • (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竞争对手33-36
  • 三、尼赫鲁中国观的转型(1959-1962)36-38
  • (一)西藏叛乱与尼赫鲁中国观的转型36-37
  • (二)中印边境战争与尼赫鲁中国观的彻底扭转37-38
  • 第四章 尼赫鲁中国观的评析38-41
  • 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38
  • 二、对华友好与防范并重38-39
  • 三、坚定并且最大程度地维护印度民族利益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道隆;;尼赫鲁倡导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J];南亚研究季刊;1989年04期

2 陈峰君;;尼赫鲁政治思想评述(续) (四) 尼赫鲁的不结盟主义思想[J];南亚研究季刊;1989年04期

3 尚劝余;;尼赫鲁思想的主要特征[J];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3期

4 尚劝余;;略论尼赫鲁思想的基本内容[J];南亚研究;1992年04期

5 尚劝余;;尼赫鲁早期生活探微[J];南亚研究季刊;1993年01期

6 尚劝余;;尼赫鲁思想特征再探[J];南亚研究;1993年03期

7 张忠祥;论尼赫鲁的不结盟外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陶季邑;尼赫鲁不结盟思想的历史地位[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9 黄正多;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南亚邻国外交政策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1期

10 ;毛泽东要给尼赫鲁“洗脸”[J];领导文萃;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红生;;“民主”与“社会主义”——1935-1945年毛泽东思想与尼赫鲁主义形成比较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波;尼赫鲁:印度的“发现者”[N];经济观察报;2013年

2 本报驻印度记者 钱峰;三盏不息的长明火[N];人民日报;2003年

3 张静宇;五项原则诞生记[N];人民日报;2004年

4 本报新闻版副主编 于东辉;偏执的弧线[N];中国经营报;2007年

5 屠培林;周总理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的伟人风范[N];中华新闻报;2002年

6 拉布拉多;纠结的印度人[N];世界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鹏;尼赫鲁的中国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冯亮;浅析尼赫鲁“不结盟”思想[D];外交学院;2010年

3 甘露华;尼赫鲁父女统治时期的印美关系[D];四川大学;2003年

4 马洪涛;尼赫鲁政府的对藏政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婷;试论尼赫鲁时期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6 赵坤鹏;尼赫鲁的南亚战略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成力;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婷婷;尼赫鲁—甘地家族与印中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峰;观念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继兴;尼赫鲁外交的文化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尼赫鲁的中国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73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