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的现状及其建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08:10

  本文关键词:当下我国政治生态的现状及其建构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下我国正处在不断变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既相互斗争又相互渗透,各种政治文化不断碰撞又相互融合,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接踵而至,使得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更是增强了对政治生态建设的时代诉求。本文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加强对我国政治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政治生态的内涵要素,把握政治生态化建设的原则与基本要求,进而寻求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的有效途径。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笔者根据对政治生态的相关书籍和期刊的阅读,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思路和方法都加以介绍,除此之外还对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作简要阐述。第二章,政治生态的相关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本章引入了政治生态的相关概念,详细阐述了政治生态构成的经济、地理、文化、民族、法治和国际政治六大要素,试图打开政治生态的内部“黑箱”,为推动政治生态建设找准影响因子。第三章,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新形势及其价值体现。本章对我国政治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作了简要阐述,指出我国政治生态在社会发展、改革发展、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和国际关系方面面临着的新形势,并且从以人为本、清正廉洁、合理合法、可持续性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建构良好政治生态的价值意义。第四章,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章对我国在政治生态构建过程中存在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运行环境、运行结果中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同时简要阐述了我国政治生态构建存在不足的原因。第五章,当下我国良好政治生态建构的原则与路径。本章节总结了我国在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系统性、开放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原则,并通过上述章节中关于政治生态现状的描述,提出我国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四条有效路径。第六章,结语。最后的结语对本文研究成果做了高度的概括,以求通过对政治生态构建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生态的政治环境。
【关键词】:政治生态 建构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的缘起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6
  • 1.3.1 国外文献综述12-14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7-18
  • 第2章 政治生态的相关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8-24
  • 2.1 政治生态的相关概念18-19
  • 2.1.1 生态18
  • 2.1.2 政治生态18-19
  • 2.2 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19-24
  • 2.2.1 经济要素20
  • 2.2.2 地理要素20-21
  • 2.2.3 文化要素21
  • 2.2.4 民族要素21-22
  • 2.2.5 法治要素22
  • 2.2.6 国际政治环境要素22-24
  • 第3章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新形势及其价值体现24-36
  • 3.1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面临的新形势24-31
  • 3.1.1 社会发展新成绩24-26
  • 3.1.2 全面改革新突破26-27
  • 3.1.3 依法治国新境界27-29
  • 3.1.4 从严治党新成效29-30
  • 3.1.5 国际关系新篇章30-31
  • 3.2 我国良好政治生态建构的价值体现31-36
  • 3.2.1 以人为本:政治生态的价值指向32-33
  • 3.2.2 清正廉洁:政治生态的价值表征33-34
  • 3.2.3 合理合法:政治生态的价值中枢34-35
  • 3.2.4 可持续性:政治生态的价值诉求35-36
  • 第4章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6-44
  • 4.1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中存在的问题36-40
  • 4.1.1 运行机制略有不足36-37
  • 4.1.2 运行规则尚有欠缺37-38
  • 4.1.3 运行环境有待改善38-39
  • 4.1.4 运行结果差强人意39-40
  • 4.2 当下我国政治生态建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40-44
  • 4.2.1 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40-41
  • 4.2.2 权责范围的模糊41
  • 4.2.3 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41-42
  • 4.2.4 社会转型的陷阱42-44
  • 第5章 当下我国良好政治生态建构的原则与路径44-53
  • 5.1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原则44-47
  • 5.1.1 系统性原则44-45
  • 5.1.2 开放性原则45
  • 5.1.3 独特性原则45-46
  • 5.1.4 稳定性原则46-47
  • 5.2 当下我国良好政治生态的建构路径47-53
  • 5.2.1 把握“总布局”,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篇章47-48
  • 5.2.2 搬除“绊脚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48-50
  • 5.2.3 牢筑“防火墙”,展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气象50-51
  • 5.2.4 戴上“紧箍咒”,,迈出全面从严治党新步伐51-53
  • 第6章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庆玲;;影响县域政治生态的因素分析和对策[J];理论建设;2011年02期

2 顾海凇;;省委书记栗战书详解“好的政治生态”内涵[J];当代贵州;2011年15期

3 郑林;;论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功能的耦合[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毛高杰;;清明政治的法理解读[J];领导科学;2013年19期

5 张铁;;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J];共产党员;2013年06期

6 臧乃康;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导刊;2003年11期

7 臧乃康;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1期

8 臧乃康;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与改革;2004年01期

9 沈小平;官员公开道歉说明什么[J];决策;2005年08期

10 柳萌;;听真话比讲真话更难[J];同舟共进;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正繁;;近年来我国关于政治生态问题的研究综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王金山;;关于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思考[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2011年

3 刘景泉;;略论民初政治生态与同盟会的改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升波;;节约型政党建设的政治生态视维解构[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5 张海洋;;中国民族领域的政治生态与共和宪政坐标——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治理民族领域的根本和必由之路[A];共识(2012春刊07)[C];2012年

6 臧秀玲;;政治生态视域中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制约因素探析[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文亭;建设好维护好江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N];江西日报;2013年

2 张砥;用铁的政治塑造新的文化[N];北京日报;2014年

3 张铁;好的政治生态靠什么涵养[N];人民日报;2014年

4 记者 汪秀玲;强化政治责任 优化政治生态 落实政治担当[N];黄冈日报;2014年

5 通讯员 纪刚;落实主体责任要着力优化政治生态 构建良好生态的关键是反腐败[N];黄石日报;2014年

6 ;强化政治担当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N];克孜勒苏报(汉);2014年

7 赵强;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N];人民日报;2014年

8 特约撰稿 石敬涛;“铺路种豆”背后的政治生态[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9 辛京;政治生态事关经济社会生态[N];湘声报;2014年

10 记者 李晓斌;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N];邯郸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岭杰;民主化中的民族整合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李新;政治生态视域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美玲;政治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豪;对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现象的法律思考[D];山西大学;2015年

2 李W歐

本文编号:383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83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