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2:13

  本文关键词: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入,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除了政府所主导的官方外交活动外,公共外交这一形式也在越来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内政。公共外交政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正在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本文以日本安倍晋三首相第二次执政的历史时期的公共外交政策为主轴,从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领域来分析安倍政府的公共外交政策。在政治方面,主要从领土主权和日本摆脱“战后体制”两个方面来分析日本的公共外交政策;经济方面,主要从ODA(政府开发援助)以及日本加入国际组织两个方面来分析;安全领域,主要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和推行积极的和平主义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化领域,主要从文化宣传、教育、日本研究、体育以及与国际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方面来分析。同时,通过以上典型的公共外交政策的实例,也分析了日本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性质、原因、特点及影响。但是由于历史问题的根源,日本没能从反省历史的角度去改变外交政策,使得日本政府的公共外交政策有很多不足,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除了继续践行公共外交活动中发挥作用的部分外,还要借鉴日本公共外交政策中的精华部分,扬长避短,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外宣为媒介的各种方式都应该善于利用,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 安倍政府 公共外交 外交政策 宣传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3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一、选题的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9-10
  • 三、论文研究方案10-11
  • 第一章 公共外交概述11-19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11-15
  • 一、性质11-12
  • 二、内容12-13
  • 三、方式13-15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起源与发展15-19
  • 一、起源15
  • 二、发展15-17
  • 三、日本公共外交的发展17-19
  • 第二章 安倍政府的公共外交政策19-35
  • 第一节 政治方面的公共外交政策19-23
  • 一、领土主权20-21
  • 二、摆脱“战后体制”21-23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公共外交政策23-26
  • 一、ODA(政府开发援助)23-25
  • 二、参与国际组织25-26
  • 第三节 安全领域的公共外交26-29
  • 一、解禁集体自卫权26-28
  • 二、推行积极的和平主义28-29
  • 第四节 文化领域的公共外交29-35
  • 一、文化宣传30-31
  • 二、教育31-32
  • 三、体育32
  • 四、日本研究32-33
  • 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33-35
  • 第三章 安倍公共外交政策的性质、原因、特点、影响35-43
  • 第一节 安倍公共外交政策的性质35-37
  • 一、政治方面35-36
  • 二、经济方面36
  • 三、安全方面36
  • 四、文化方面36-37
  • 第二节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原因37-39
  • 一、国际因素37-38
  • 二、日本国内因素38-39
  • 第三节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特点39-41
  • 一、目标的政治性39-40
  • 二、对象渐增性40
  • 三、参与者多元性40-41
  • 四、方式多样性41
  • 第四节 安倍公共外交政策的影响41-43
  • 一、国际影响41-42
  • 二、国内影响42-43
  • 第四章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成绩、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43-54
  • 第一节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取得的成绩43-47
  • 一、政治方面43-44
  • 二、经济方面44
  • 三、安全方面44-45
  • 四、文化方面45-47
  • 第二节 安倍政府公共外交的问题47-50
  • 一、“错误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制约了日本安倍政府公共外交的发展47-48
  • 二、日本的右翼势力限制了公共外交48
  • 三、日本的公共外交政策受到美国的制约48-49
  • 四、日本外交政策的“多变性”削弱了公共外交的效果49-50
  • 第三节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50-54
  • 一、宣示领土主权50-51
  • 二、开展对外援助宣传51
  • 三、扩大文化宣传51-52
  • 四、开展公共外交的形式52
  • 五、全民参与公共外交52
  • 六、加强对智库的支持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中文著作55
  • 外文著作55
  • 中文期刊文章55-57
  • 外文期刊文章57
  • 学位论文57
  • 外文报告57
  • 中文网址57-58
  • 外文网址58-59
  • 致谢59-60
  • 附件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383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83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