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9 02:02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国际关系中,力量运用的历史悠久且不容忽视。作为国际政治中的"取胜之道",力量本身尽管十分重要,但运用力量的能力尤为关键。实际上,千百年来,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始终指向战略范畴,并有着自身的逻辑,即同时遵循必需与适度的原则。就当今中国而言,尤其需要对力量运用予以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在这方面有着太多的争议甚至曲解,还因为这直接关乎中国大战略的成败。
【作者单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关键词】国际关系 力量运用 战略 中国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战略研究界、国际关系学界甚至舆论界持续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的世纪性崛起及其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此间,人们又很自然地把话题反复延引到当今中国的力量增长及其运用这一现实关切上来。结果,除去那些严谨的、极富历史和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J];战略与管理;2001年01期

2 时殷弘;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J];战略与管理;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立娟;;中美经济关系中的政治因素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 贾中海;析美对台政策波动性的制约因素[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华;;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年04期

4 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述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5 肖f^;;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6 李文;美国与东亚在经济安全领域的相互认知[J];当代亚太;2000年09期

7 苗迎春;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4年03期

8 王子昌;不确定性与安全困境[J];东南亚研究;2002年06期

9 白冬红;90年代中美关系中的安全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胡泳浩;交流、合作、协调及国家利益──对中美关系框架的政策分析[J];国际观察;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平;关于世界大转折的战略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常欣欣;后冷战时期的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曾品元;中国周边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6 魏光明;霸权及其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7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李启龙;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钱春元;美国私人基金会与美中关系——兼论国际政治社会化[D];外交学院;2003年

10 罗晓云;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2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小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及中国的对策[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5 唐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郭艳;21世纪初的亚太格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吕富春;论中国对北美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进欣;1997年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10 曾璐;新世纪初中美俄安全三角关系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布热津斯基,韩红;如何与中国共处[J];战略与管理;2000年03期

2 时殷弘;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J];战略与管理;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红艳;;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发展历程与研究特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2 尹继武;;政治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国旗;王雪;;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J];学理论;2011年23期

4 刘志云;;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5 谌华侨;;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地域性考量[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6 李慎明;;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个流行话语的本质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7 周琪;;官僚政治模式与美国外交决策研究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6期

8 郭锐;王箫轲;;国际关系定量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评《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9 张清敏;李eC窥;;中国对外行为的思想根源探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国际展望》征稿启事[J];国际展望;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金应忠;倪世雄;;和谐世界:哲学、理念与现实[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陈玉聃;;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继承还是误解?[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秦亚青;;学习感悟创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论坛上的致辞[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8 王逸舟;朱立群;;总结发言[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刘丰;;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对内部与外部论争的评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2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霍金讲席政治系教授;Edward Friedman:国际关系理论应用共同话语解释地区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纳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要站在基础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从三大国际关系理论看中国的未来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胡言午;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王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下的国际关系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有用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探索通向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倪世雄 赵曙光;探索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朱立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原创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6 咸命植(Ham,Myungsik);非对称世界中的国际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刘慧;复杂系统与国际关系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9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3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5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7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余丽;试论“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运用——侧重于中国方面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6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496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