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2005-2015)
本文关键词:《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2005-2015)
更多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摘要】: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和弦同杂音共存的格局,党报时评的政治权威和创新发展,决定了它在凝聚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作为党报时评的标杆,以“三个坚持”为基本原则,通过向大众读者提供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性意见,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同时,“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珍贵经验,也为新时期党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提供借鉴。回答“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多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们在指导党报为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系列以“三个坚持”为重要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也在漫长的革命时期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这些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实践,为“人民时评”专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赢得群众的大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益于专栏应对多元社会思潮激荡带来的现实挑战。梳理“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纵观2005年至2015年专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621篇“人民时评”,专栏主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阐释和解疑释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深入群众。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个领域普遍的分类标准,可将“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细化为五个方面:厘清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解读民主政治深化改革的进程;传播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的认识。突出“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创新。“人民时评”专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采取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三大路径,即话语路径、文本路径和文化路径。其一,专栏依托意识形态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上位语气话语向下位语气话语、抽象理论话语向具体实践话语的转换,实现时评用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其二,专栏从回应社会热点出发,将关注热词与纪念历史相结合、择时而发与择事而发相结合、正面宣传与负面监督相结合,构建丰富、高效、准确的公众舆论空间。其三,专栏立足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根基和人民群众情感的文化心理,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之间本虚而实的良性互动。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审视“人民时评”专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作用,可以发现专栏工作创新中体现出的鲜明特色和时代魅力。从静态角度观察“人民时评”专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可将其分为主体、客体和载体三大要素。三大要素各有特色,体现在:大众化主体具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责任感;大众化载体通过报网互动实现了媒介技术性融合;大众化客体则具有因言取效、以行担道的主动性。从动态的角度观察“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可将其分为选题、加工和传播三大环节。三大动态环节的特色体现在:主题选择环节,以典型之一域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构建之全局;材料加工环节,以群众意识沟通“两个舆论场”;价值传递环节,以权威暗示效应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对“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瞻性思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人民时评”专栏存在着作者队伍构成单一、传播模式缺乏互动、观点引导力式微等局限。对此,应当通过丰富意见表达队伍,建构高水平的群言平台;基于读者调查问卷,建立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等方法,提升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人民时评”专栏才能完成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纸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智库”的角色转换;才能发挥其作为旗舰党媒,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中“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7
- 绪论17-37
- (一) 研究意义18-20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18-19
- 2. 研究的现实意义19-2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20-34
- 1. 国内研究现状20-30
- 2. 国外研究现状30-34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4-35
- 1. 研究思路34
- 2. 研究方法34-35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35-37
- 1. 论文的创新35-36
- 2. 论文的不足36-37
- 一、《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考察37-53
- (一) 理论借鉴:“三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重要原则37-44
- 1. 马克思、恩格斯党报理论:真正自由的无产阶级报刊是人民报刊38-39
- 2. 列宁关于新闻报纸的论述:苏维埃报刊是对群众进行教育的工具39-40
- 3. 毛泽东党报理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40-41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报理论:武装——引导——塑造——鼓舞41-44
- (二) 历史背景:党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担负着重要作用44-50
- 1. 革命时期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探索44-46
- 2. 以《向导》、《布尔塞维克》、《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为例46-50
- 《向导》:普及劳工阶级共产主义教育,奠定马克思主义传播基础46-47
- 《布尔塞维克》:内纠错误思想,外批反动宣传47-48
- 《新华日报》:开辟党报宣传新渠道,推进国统区群众认同48-49
- 《解放日报》:革除“党八股”旧形式,开辟政治理论传播新文风49-50
- (三) 现实挑战:多元社会思潮,呈现新的时代特点50-53
- 1. 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消极接受和被动认同50-52
- 2. 西方意识形态冲击:包裹在大众传媒全球化外衣下的“超越遏制战略”52-53
- 二、《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53-82
- (一) 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54-59
- 1. 分析经济发展外在指标,归纳政策制定内在逻辑55-56
- 2. 批判“唯GDP主义”发展观,揭示经济增长新动力56-57
- 3. 聚焦“新常态”下风险管控,坚定公众市场信心57-59
- (二) 解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改革的进程59-64
- 1. 坦诚民主政治发展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识60-61
- 2. 演绎民主内涵时代变迁,折射施政理念应时而变61-62
- 3. 关注司法案件进步亮点,培育依法治国的公民信仰62-64
- (三) 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64-70
- 1. 透视基层事务背后自治话题,寻求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65-67
- 2. 聆听弱势群体之中社情民意,凝聚和谐社会公平正义67-68
- 3. 拷问社会冲突责任归属,明确以民为本价值导向68-70
- (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0-76
- 1. 开发民族传统时代价值,夯实文化自觉自信土壤71-73
- 2. 批判反科学非主流社会思潮,破而后立弘扬核心价值73-74
- 3. 彰显榜样人格良知良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公序良俗74-76
- (五) 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环境的认识76-82
- 1. 督促环保部门落实问责,促成行政监管长效机制77-78
- 2. 曝光污染“高手”排放“大户”,破除企业环保隐恶怪圈78-79
- 3.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普及公众环境伦理教育79-82
- 三、《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路径82-97
- (一) 话语路径:依托话语体系转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话”82-87
- 1. 意识形态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的转换82-84
- 2. 上位语气话语向下位语气话语的转换84-85
- 3. 抽象理论话语向具体实践话语的转换85-87
- (二) 文本路径:依托社会热点回应实现公众舆论的有效建构87-92
- 1. 关注热词与纪念历史相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治资源87-88
- 2. 择时而发与择事而发相结合:保证敏感问题新闻舆论的正确性88-90
- 3. 正面宣传与负面监督相结合:避免二元对立模式下的单级指向90-92
- (三) 文化路径:依托文化心理引导实现本虚而实的良性互动92-97
- 1. 立足文化根基:借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93-94
- 2. 激发受众情感:赢得人民群众文化心理认同94-97
- 四、《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色97-112
- (一) 主体-载体-客体:“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静态特色97-106
- 1. 主体特色: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己任97-103
- 2. 载体特色:以报网互动实现媒介技术性融合103-104
- 3. 客体特色:因言取效,以行担道的主动性104-106
- (二) 选题-加工-传递:“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特色106-112
- 1. 主题选择特色:以典型问题之一域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构建之全局106-107
- 2. 材料加工特色:以群众意识沟通“两个舆论场”107-109
- 3. 价值传递特色:以权威暗示效应引导社会舆论走向109-112
- 五、《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112-123
- (一) “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局限之处112-118
- 1. 来源固化:作者队伍构成相对单一112-113
- 2. 互动缺乏:“有去无回”的单向直线传播113-115
- 3. 受众分流:舆论引导权式微115-118
- (二) “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化之策118-123
- 1. 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舆论预警系统118-119
- 2. 充实作者队伍,构建更高水平的群言平台119-121
- 3. 基于读者问卷调查,建立传播效果评价机制121-123
- 结语: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纸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智库”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8
- 后记138-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东;党报理论宣传特点试探[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10期
2 吴宏爱;专题文摘:党报理论宣传的成功创意[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3 裴瑞芳;党报理论宣传应增强贴近性[J];湖湘论坛;2004年02期
4 刘国新;;以创新精神 推进党报理论宣传[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年04期
5 张昆;毛泽东党报理论述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01期
6 鲍俊佩;丁华乾;;新时期党报理论宣传改革探索[J];探索;2009年02期
7 ;党报理论宣传需不断创新[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2年07期
8 贺新;;论党报理论报道的人民性[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年03期
9 高月;;论新媒体环境下党报对马克思恩格斯党报理论的发展[J];祖国;2013年08期
10 陈力丹;党报理论版要力戒“八股”[J];新闻知识;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明;;党报理论的三个里程碑[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洪超;党报理论宣传竞争力初探[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申延青 王京;切实增强党报理论宣传效果[N];西藏日报(汉);2014年
3 黄信;增强党报理论宣传的人文关怀[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浙江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 谢正法;党报理论文章也能与读者心心相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5 陈力丹;党报理论版要有创新的形式和内容[N];中华新闻报;2001年
6 新乡日报社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赵新颜;搞好党报理论宣传的几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4年
7 陈力丹;党报理论版要有创新的形式和内容[N];中华新闻报;2001年
8 席殿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搞好党报理论宣传[N];山西日报;2001年
9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建云;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形成过程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1年
10 李磊明;打造党报理论板块品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卫明;论新时期中共党报的定位与功能[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烨;《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2005-2015)[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翟方明;十六大以来党报理论宣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3 覃林;延安时期党报理论的创新[D];湖南大学;2007年
4 梁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形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丽;《光明日报》理论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55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5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