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本文关键词:依法治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38年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整体得以提升,对于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也在不断凸显。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程度加深,生态系统退化加快,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构成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布局,是新时期和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美丽中国”新命题的提出,表达了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强调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更加的科学和可持续,决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党和政府从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出发谋划顶层设计,进一步开启和推进法治中国和生态中国的新时代,把法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法治精神引领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概述入手,分析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原因,以期为构建依法治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选择适宜路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D920.0;D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7-9
- 1.1.1 研究目的7-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9-12
- 1.2.1 国内研究概况9-11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1-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理论依据13
-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及不足13-15
- 第2章 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5-21
- 2.1 依法治国概述15-17
- 2.1.1 依法治国的内涵15-16
- 2.1.2 依法治国的意义16-17
- 2.2 生态文明建设概述17-19
- 2.2.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17-18
- 2.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8-19
- 2.3 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9-21
- 2.3.1 依法治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19-20
- 2.3.2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20-21
-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21-29
- 3.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21-23
- 3.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逐渐形成21-22
- 3.1.2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日益增强22
- 3.1.3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持续深入22-23
- 3.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23-25
- 3.2.1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形势23-24
- 3.2.2 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仍显薄弱24-25
- 3.2.3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25
- 3.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5-29
- 3.3.1 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25-26
- 3.3.2 传统工业文明思想仍具影响力26-27
- 3.3.3 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27-29
- 第4章 依法治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29-38
- 4.1 以依法治国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法治意识29-32
- 4.1.1 加强生态法治“硬约束”建设,引领生态文明意识建设29-30
- 4.1.2 加强生态社会组织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发展30-32
- 4.2 以依法治国为保障,加快生态经济发展32-34
- 4.2.1 优化法治环境,支撑生态经济健康发展32-33
- 4.2.2 加强环境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自觉守法33-34
- 4.3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34-38
- 4.3.1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34-35
- 4.3.2 加强政府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35-36
- 4.3.3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队伍建设36-37
- 4.3.4 规范审理涉及生态环境的司法活动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4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5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5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