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1:05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众 公众参与 城市治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限制在仅仅是社会公众日常居住生活的物质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已成为社会公众寄托个人情感的精神家园。城市功能的巨大转变体现出社会公众才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公众既有参与城市治理的基本权利,更有维护市容整洁、维持良好公共秩序的义务。与此同时,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也带来了诸多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不可小觑;城市资源大量消耗,资源危机日益严峻;城市环境每况愈下,极端恶劣天气频发;城市社会问题诸如就业、贫困、老龄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不断凸显,城市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令人触目惊心。层出不穷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体现出城市发展之路步履维艰。因此,城市治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地方实施层面上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治理的集成彰显,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城市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公众参与在城市治理中的社会效应愈加明显,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寄予了厚望。然而,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诸如公众参与能力有限、意识薄弱,政府对公众参与存在认识误区,公众参与制度供给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公众参与城市治理难以收到实际效果。如何让公众参与“不落空”成为了当下城市治理问题亟需解决的瓶颈所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以上所提到的公众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并具体分析了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汲取其实践精华,借鉴其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一些崭新思路和路径选择,旨在促进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能够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公众 公众参与 城市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D62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导论9-18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2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选题意义10-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一)国外研究现状12-13
  • (二)国内研究现状13-16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6-17
  • (一)研究思路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四、论文创新及不足17-18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18-25
  • 一、概念界定18-22
  • (一)治理和城市治理18-20
  • (二)公众参与20-21
  • (三)公众参与城市治理21-22
  • 二、相关理论22-25
  • (一)参与式民主22
  • (二)治理理论22-23
  • (三)善治理论23-25
  • 第三章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25-35
  • 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背景25-27
  • (一)城市发展的契机和挑战25-26
  • (二)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协同治理26
  • (三)社会多元发展要求公共服务重心的转变26-27
  • 二、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必要性27-29
  • (一)公众参与是创新城市治理理念,缓解“城市病”的关键所在27-28
  • (二)公众参与是满足公众利益诉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保障28
  • (三)公众参与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28-29
  • 三、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方式29-35
  • (一)精英咨询30
  • (二)民意调查30-31
  • (三)公众投诉31-32
  • (四)公开听证会和咨询委员会32-33
  • (五)公众论坛33-35
  • 第四章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5-45
  • 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35-42
  • (一)政府治理理念滞后,对公众参与存在认识误区35-36
  • (二)公众参与意识薄弱,能力有限36-38
  • (三)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供给,法律建设相对滞后38-39
  • (四)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方式效果欠佳39-40
  • (五)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组织发育不足40-42
  • 二、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42-45
  • (一)深受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制约42-43
  • (二)公众参与缺乏顶层设计43
  • (三)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失衡,互信缺失43-44
  • (四)公民社会发育不够成熟44-45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和启示45-50
  • 一、美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45-46
  • 二、英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46-47
  • 三、日本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47-48
  • 四、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启示48-50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对策50-60
  • 一、政府转变城市治理理念,推进自身职能转变50-52
  • (一)政府走出认识误区,转变城市治理理念50-51
  • (二)政府推进职能转变,,深化公共服务理念51-52
  • 二、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52-53
  • (一)构建参与型行政文化,增强公众参与意识52
  • (二)增强公众自身素质,提高公众参与能力52-53
  • 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供给,加强法制建设53-56
  • (一)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53-54
  • (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具体制度,完善制度规范54-55
  • (三)完善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相关机制,强化机制建设55-56
  • 四、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方式56-57
  • (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拓宽公众参与途径56
  • (二)落实公众参与实践,创新公众参与方式56-57
  • 五、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社会组织57-60
  • (一)城市政府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57-58
  • (二)社会组织努力加强自身建设58-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


本文编号:686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686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