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23 12:16
本文关键词: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中产阶层聚居区 空间分异 地域类型 形成机制 广州市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其不断增长的居住空间需求对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城市更新等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集中度指数分析了广州市2010年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布及特征,并将中产阶层聚居区划分为教育、职业、收入和混合4个亚类聚居区。其次,将2010年中产阶层聚居区与2000年的聚居区比较,发现2000-2010年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与地域类型演变呈现以下特征:1中产阶层聚居区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呈现郊区化与向中心性并存现象;2老城区外围、珠江两岸及经济开发区是中产阶层集中分布的区域;3中心城区内城中村外来人口的集聚带来中产阶层的逐渐消失;4 4个亚类中产阶层聚居区呈现街道数目改变和类型转换的变化;5中产阶层聚居区呈现强稳定型、弱稳定型、衰减型和增长型4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变化。最后,本文从社会阶层分化、房地产市场、全球化、传统社会空间历史延续以及个体力量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中产阶层聚居区 空间分异 地域类型 形成机制 广州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82)~~
【分类号】:D663
【正文快照】: 1引言中产阶层(the middle class),又被称为“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其概念源于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群体的解释[1]。早期,卡尔·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中产阶层主要包括小商人、小工业家、小自由农、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拉毛措;鄂崇荣;朱学海;陈玉珊;;青海藏族聚居区实现长治久安的思考及对策[J];攀登;2011年03期
2 杨一一;;“二环”聚居区生态北碚首领三席[J];今日重庆;2011年12期
3 薛红焰;;关于藏族聚居区群众政治参与问题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何波;;北京市韩国人聚居区的特征及整合——以望京“韩国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8年10期
5 罗明松;贡波华清;陈峰;;安居乐业 藏区牧民过上幸福生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年01期
6 薛红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及其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以青海等省区藏族聚居区为例[J];攀登;2011年03期
7 杨桃源,胡俊凯,潘燕,程青;都市里的编外“村”——北京市外来人口聚居区采访实录[J];w挛胖芸,
本文编号:905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90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