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诗人谢阁兰的另一种异国情调
本文选题:古迹 切入点:雕塑 出处:《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谢阁兰三次中国考古之行:他的行程,考古报告,他自己的相关著作,出版物,所拍摄的照片,等等的梳理,回答几个问题:谢阁兰在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方面对西方的贡献是什么;对中国的贡献又是什么?谢阁兰为什么会对中国产生兴趣;他与沙畹等汉学家的区别他与同时代其他来华的文学家的差别。最后,给谢阁兰在中国美术史史学史上一个评价。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 his itinerary, archaeological reports, his own works, publications, photographs taken, etc. Answer a few questions: what is Xie Che-lan 's contribution to the Wes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history, and what is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a? Why Xie Che-lan is interested in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other Sinologists such as Sha W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other writers of his time in China. Finally, a comment is given to Xie Che-l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6;J2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今;吕宗力;;《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评价[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04期
2 栾丰实;;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集成之作——《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评析[J];考古;2011年07期
3 孔珂;;浅析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4 刘岩;;中国考古学的当代反思——一个考古学理论的视角[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5 朱士光;;关于吴都句吴研究的几点刍荛之见[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本刊记者;付兵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纪要[J];考古;2011年07期
7 罗泰;张莉;;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录[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8 子仁;;美术考古学学科建设的认识前提和实践性[J];美术观察;2011年06期
9 刘子超;;徐苹芳 保护旧城的人走了[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10 陈淳;;考古学的范例变更与概念重构[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中国考古学于先秦史研究的作用——兼评罗泰《论中国考古学的编史倾向》[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建林;;西藏西部考古调查的收获及几点认识[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王涛;;地质学家与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发展[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阎桂林;曲赞;李永涛;张鸣;郝本性;蔡全发;;高精度磁测在古墓调查中的应用[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5 袁永明;;地质科学对中国考古学的启蒙意义[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俞伟超;;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新世纪展望[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7 张志立;彭云;梁涌;;越王勾践迁都琅琊考古调查综述[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我国首次远海水下考古成功[A];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99年优秀论文选[C];1999年
10 卫斯;;商“先王”昭明之都“砥石”初探——砥柱东部山区考古调查随想[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馨;开辟考古学方法论研究新天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记者 高艳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考古》编辑部;见证新中国考古学的成长与繁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古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黄晓峰 陆静;罗泰谈中国考古学的缺失[N];东方早报;2010年
6 裘建青;余杭文物考古调查前置预审实践[N];中国文物报;2010年
7 万自明 廖伟军;五华长乐台考古调查有重要新发现[N];梅州日报;2011年
8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发展轨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副所长;中国考古学角色的自我转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王世民;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份难得实录[N];中国文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2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爽;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诗人谢阁兰的另一种异国情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陈娜;试论西南地区的双肩石器[D];四川大学;2006年
3 尚咏;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D];郑州大学;2007年
4 查晓英;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D];四川大学;2003年
5 崔英杰;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高科冕;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谭玉华;中国东南地区石构墓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钦龙;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朱燕英;从考古资料看楚、越文化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鲍颖建;郑韩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4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6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