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2 06:54

  本文选题:乡土建筑 切入点:乡土社区 出处:《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乡土建筑遗产是当前及今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新兴课题,与文物保护不同,其对象与现实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固有的文物保护模式不再适应现实的保护需要。 鉴于此,本课题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演进角度出发,分析了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遗产内涵的不同,区分经验建筑与理性遗产的差异;结合历史文献所反映我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演变情况,对照当前社会条件下基层治理与文物保护单位模式现状,廓清乡土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及保护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制度难题。 案例选择上,课题聚焦于安徽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实践:首先从乡土地理角度分析了其建筑对象所承载的文化传统,肯定了其作为乡土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遗产价值;其次,实地调研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从发挥主导作用到被边缘化的大致过程,对比其与当前政府主导文物保护模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揭示出传统与当前农村治理模式均不再适应作为公共事务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要求。 横向对比:回顾国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国家在相似领域内走过的道路,总结其成熟的经验,明确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根植基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历史经验。 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合理性出发,依靠乡土社区、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自治保护是达成乡土建筑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有序转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自治保护,既可以达成专业研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又益于协调公共管理部门与基层社区之间的现实矛盾;更重要的是: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既是对基层社区文化权益的尊重与支持,也是培育乡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念与能力的实践平台。
[Abstract]: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a new topic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Differen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ts obj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real society,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The inhere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mode no longer meets the actual protection needs. In view of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ential architecture and the rational heritage.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s reflect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n contrast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relic conservation units under current soci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the practical system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of the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case selection, the topic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practice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Chaji, Anhui.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carried by its architectural o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eography, and affirms its heritage value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Chaji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from playing a leading role to being marginalized, and compar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current government-led cultural relic conservation model.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public affairs. Horizontal contrast: review the road that the coun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taken in similar fields, sum up their mature experience, and make it clear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must be rooted in, rely on, and serv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Starting from the rationality of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epending on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giving play to its main role, autonomous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lo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ervice. It is not only possible to achieve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grass-roots society, but also to coordinate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nd grass-roots communities. It is not only the respect and support for the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but also the practical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the self-management, self-service concept and ability of the rural grass-roots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启东;;乡土建筑——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2 应群颖;;陈志华的江山情结[J];文化交流;2008年11期

3 陈志华;;怎样判定乡土建筑的建造年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2期

5 周方中;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乡土魂──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构体验[J];新建筑;1998年02期

6 ;文事近录[J];读书;1998年02期

7 楼庆西;;中国建筑文化一瞥(四) 乡土山水情[J];中国书画;2003年06期

8 赵复雄;乡土建筑中的汉字文化[J];美与时代;2004年05期

9 ;乡土建筑保护刻不容缓[J];中华遗产;2007年05期

10 杨卫泽;;在城乡现代化发展中永葆江南水乡特色——无锡乡土建筑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洋;朱林;;浅谈血缘社会对乡土建筑的作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范超;朱永春;;闽东乡土建筑中穿斗结构的选型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张密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对天台张思村古民居建筑群的考察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希军;马永俊;;论旧村改造规划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复雄;;乡土建筑中的汉字文化[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的特征与价值[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7 楼庆西;;民居、乡土建筑和乡土环境的保护[A];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C];2006年

8 郭华瑜;孙璨;;论南京龙潭战役纪念建筑群的保护[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9 卢朗;彭长武;;苏州西山东村乡土建筑调查手记[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楼庆西;;关于乡土建筑年代鉴定的思考[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天开;季富政:一生挚爱巴蜀乡土建筑[N];四川日报;2003年

2 陶世安;乡土建筑是个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张宸 春华 实习生 潘文;古乡土建筑保护迫在眉睫[N];联合日报;2009年

4 刘琼;保护中国乡土建筑刻不容缓[N];今日信息报;2007年

5 张贺;国家文物局七举措保护古民居[N];西部时报;2007年

6 谭金花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暨土木建筑学院讲师;乡土建筑:侨乡社会变化的典型反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赵珊;中国乡土建筑亟待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宝林;抢救乡土建筑 拯救乡土文化[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张再兴邋陈曦 夏新炯 郑英 孔懿露 朱贻军;传承城市文脉[N];江阴日报;2007年

10 刘琼;谁丢弃了“乡土”中国[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泉;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亮;河南乡土建筑类型及区划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高毓婷;爨底下乡土建筑的文化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雪松;一个乡土建筑的写作框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皎皎;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吴炯;晋南乡土建筑的空间组织特点与技术处理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峗峗;赤水河古镇重点乡土建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江岚;鄂东南乡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陈柳;通山县乡土建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康峰;阳城上庄村聚落及民居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10 童辉;成都平原场镇民居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00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00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