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地层、动物群及埋藏学研究
本文选题:奇和洞遗址 切入点:洞穴类型 出处:《东南文化》2014年02期
【摘要】: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末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应用埋藏学原理,结合奇和洞遗址实际的埋藏机理,对洞穴形成过程、碎骨观察、文化遗物的风化程度和最终保存状况进行初步研究,可以判定奇和洞遗址是一处埋藏时间长、受诸多影响、埋藏过程相对复杂的原地埋藏的洞穴类型遗址。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Qihedong site in Zhangping, Fujian Province is rich,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Paleolithic Age to the early Neolithic Age.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urial and the actual burial mechanism of Qihedong sit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caves, observation of broken bones, the degree of weathering and fin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an be made to determine that Qihe Cave site is a long burial time.Affected by many, the burial process is relatively complex in situ buried cave sites.
【作者单位】: 福建博物院;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炎贤;;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和演变[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01期
2 尤玉柱,蔡保全;福建更新世地层、哺乳动物与生态环境[J];人类学学报;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刚;;安徽巢湖市附近第四纪洞穴堆积[J];安徽地质;1992年02期
2 葛学港;;浅论《礼记》中的祭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胡牧;;苗族神话的生态美学意蕴[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黄龙光;;试论彝族火神话与火崇拜[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王鸿儒;;夜郎原始艺术的美学阐释[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聂甘霖;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8 汪维;路昊文;;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秦州“猫鬼神”信仰——以秦州区汪川镇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6期
9 徐世玉;;藏族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年16期
10 胡莹莹;;论儿童视角对构置文学空间的意义与价值——以新时期小说文本为例[J];长城;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任远;;萨满神话与萨满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尹俊燕;;彩陶文化的多重装饰艺术法则——以马家窑彩陶为例[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4 蔡保全;;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小健;;有关远古女神崇拜的几种解释[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7 郝宝鞘;舒纯康;叶勇;;自贡第四纪哺乳类化石[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立民;;国内外埋藏学研究综述[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利;自然的人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汪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蝶;关于“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探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吴晓东;神话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余从刚;柱式艺术中生命意识的表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莹;云南银梭岛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玉敏;敦煌佛教艺术中的生存意蕴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赵媛;从解构到同构[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镇;;中国第四纪动物区系的演变[J];动物学杂志;1964年06期
2 吴汝康;;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03期
3 裴文中;;云南元谋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附广西柳城“巨猿洞”马化石的研究)[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01期
4 周明镇;;元谋水獭化石的发现和滇东含晚第三纪哺乳类化石层的对比[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02期
5 裴文中;;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的第四纪哺乳动物[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年03期
6 周明摦;;哺乳类化石与更新世气候[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04期
7 裴文中;;关于第四纪哺乳动物体型增大和缩小的问题的初步讨论[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01期
8 张森水;;湖南桂阳发s锌涛频墓亲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03期
9 尤玉柱;祁国琴;;云南元谋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年01期
10 李炎贤;袁振新;董兴仁;李天元;;湖北大冶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双权;;《解读奥尔杜威——Bed I遗址的埋藏学研究》评述[J];人类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房迎三,杨达源,韩辉友,周旅复;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埋藏学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年02期
3 李占扬;陈文利;;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埋藏学观察[J];华夏考古;2007年04期
4 曹兵武;;地质学、古生物学对考古学的第二次启示——读《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J];文博;1993年03期
5 陈子文;李建军;范雪春;;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曹波;贵州史前考古的定位──多学科的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03期
7 李禹阶;;微痕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曹兵武;考古发掘的新思考[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01期
9 安家瑗,,袁靖;国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1993年度《动物考古学研究动态》简介[J];文物世界;1995年04期
10 王社江;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淳;;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 实事求是——评彭曦的《追踪纸的发明》[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刘建国;;学习科学发展观,提升考古科技研究水平[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张双权 高星;考古动物群研究中的埋藏学视角[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陈淳;再谈繁昌人字洞人工制品的真伪[N];中国文物报;2000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内首家“许昌人”研究机构成立[N];中国文物报;2009年
4 陈淳;增强考古报告的科学性[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杨华;安徽繁昌“人字洞”又有新发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李将辉 周丽燕;古生物化石保护:我们的共同关注[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周丽燕;我们呼吁动员社会公众力量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李禹阶;微痕考古与三峡区域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0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3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