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出土双峰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本文选题:石人子沟遗址 + 双峰驼 ; 参考:《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通过研究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墓葬随葬坑、高台和石围居址等早期铁器时代遗迹出土的骆驼骨骼,确认随葬骆驼为双峰驼,测量骆驼牙齿及各部位骨骼、判断随葬骆驼的死亡年龄、观察骨骼表面切砍痕迹和病理现象,并利用~(14)C测年、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古DNA分析的方法,确定骆驼的年代、食性和种属。最后综合形体测量、病理现象、数量比例、考古现象、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DNA分析结果,判断双峰驼是家养动物,还探讨了古代人类开发利用家养骆驼的方式。这样全方位地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骆驼骨骼进行研究,在中国骆驼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bones of camels unearthed from early ironware ruins such as burial pits in Shirenzigou site, Takatai and Shiwei residence sites in Xinjiang, the camel was identified as a Bactrian camel, and its teeth and bon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camel were measured. The age of death of buried camel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cutting marks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 on bone surface were observed. The age, food quality and species of camel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d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s and paleo-DNA analysis. At last, the results of body measurement,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quantitative ratio, archaeological phenomenon,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and ancient DNA analysis were used to judge that Bactrian camel is a domestic animal, and the way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camel by ancient human was also discussed. It is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mel to study the camel bones unearth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is wa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1&ZD183) 国家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重大专项项目(批准号:FB10002)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103) 首都师范大学科研启动资金项目(批准号:102135602906/008)共同资助
【分类号】:S824-09;K8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祁国琴;;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04期
2 苏学轼;;论中国双峰驼品种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家畜生态学报;1992年03期
3 陈明华;董常生;;骆驼科动物的比较生物学特性[J];家畜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4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年05期
5 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J];考古学报;1996年04期
6 倪健,郭柯,刘海江,张新时;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鹤龄;李明启;苏志珠;董光荣;赵晖;;220ka BP来萨拉乌苏河流域地质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2 水涛;;从小黑石沟的发现看骑马民族文化因素向东方的拓展[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3 罗运兵;;大甸子遗址中猪的饲养与仪式使用[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苏志珠,董光荣;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5 韩秀丽;马月辉;叶绍辉;;骆驼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J];草食家畜;2009年04期
6 霍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J];中国藏学;2010年03期
7 郑家坚 ,徐钦琦 ,金昌柱;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类动物群的划分及其地理分布[J];地层学杂志;1992年03期
8 吕红亮;;“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毡帐图像试析[J];敦煌学辑刊;2011年03期
9 闵隆瑞;朱关祥;关友义;;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更新统上部萨拉乌苏阶基本特征剖析[J];中国地质;2009年06期
10 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傅仁义;;辽宁朝阳马山洞2007年发掘简报[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运兵;;我国骆驼的早期驯养与扩散[A];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2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任丽燕;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力、效应及分区管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韩璐;内蒙古东周时期绵羊和山羊的线粒体DNA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秀梅;石羊河流域景观动态与成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李永项;山羊寨中更新世食虫类及其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欢欢;尚义县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划[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秀英;双峰驼乳齿的形态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叶青;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永项;陕西洛南张坪田鼠类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罗开利;鄂尔多斯东南地区150kaB.P.以来CaCO_3旋回与气候变迁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姚春霞;米浪沟湾剖面150ka BP以来微量元素的高分辨率环境演变记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瑞芳;基于GIS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生态地图的开发和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杨何群;基于遥感和DEM的山区—平原地表水热通量估算及对比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王健;甘肃庆阳巴家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环境[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王行军;冀西北坝上地区新生代地层层序与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裴文中;李有恒;;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年02期
2 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J];考古;2008年01期
3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J];考古学报;1988年03期
4 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与研究[J];考古学报;1996年04期
5 苏学轼;试论骆驼分布地理特征及其适应[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6 苏学轼;;阿拉善左旗骆驼生产性能研究[J];宁夏农业科技;1979年05期
7 祁国琴;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J];人类学学报;1983年03期
8 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J];文物;2001年05期
9 苏学轼;驼毛组织学构造及其品质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1989年S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 赵志军;[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雪;陈君;陈全家;;第三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纪要[J];古今农业;2012年03期
2 马萧林;安·派克泰;侯彦峰;林明昊;;中国史前家猪驯养问题的牙齿年表法研究[J];华夏考古;2012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考古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记者 李政;构建全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薪火相传 精益求精[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吕鹏;行进中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 吕鹏 李志鹏;动物考古学2012年发展综述[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专题研究的创新之作[N];中国文物报;2013年
8 袁靖 邓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3年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萧林;西方动物考古学简要回顾[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陈曦;新技术推动我国动物考古学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爽;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丹;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贾尧;侯马哛祈遗址新月小区祭祀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9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6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