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东沟窑金元时期青瓷与钧瓷原料和工艺特征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东沟窑 + 青瓷和钧瓷 ; 参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金元时期在豫西中部地区多个窑址同时生产青瓷和钧瓷,发掘于2005年的汝州东沟窑遗址即是该类窑址典型代表之一。为系统了解东沟窑青瓷和钧瓷的胎釉元素组成特征和工艺特点、揭示两类瓷器各自随时代变化的规律,本项研究采用EDXRF和OM对东沟窑遗址出土且地层明确的43件金、元时期青瓷与钧瓷标本胎、釉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胎、釉的原料配比、釉层厚度和胎釉反应层厚度等工艺特征随时代和标本类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沟窑同时期青瓷和钧瓷胎体元素组成较接近,而两者釉的元素组成差异明显,金元钧瓷釉的SiO2/Al2O3摩尔比值都明显高于同时代青瓷的相应比值,呈现钧瓷釉典型的高硅低铝组成特征。从金代到元代,东沟窑青瓷和钧瓷釉都呈现从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本项研究还观察到金元钧瓷的釉层和反应层厚度均高于同时代的青瓷;而从金过渡到元,两类瓷片的釉层和反应层厚度均趋厚。本项研究对揭示金元时期豫西中部地区青瓷和钧瓷间的传承和演化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科技数据。
[Abstract]:Both celadon and Jun porcelain we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in many kiln sit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Henan 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Donggou kiln site of Ruzhou in 2005 wa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kind of kiln site.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aze elements of the celadon and Jun porcelain of Donggou Kiln, and to reveal the changing laws of the two kinds of porcelain with the times, this study used EDXRF and OM to study 43 gold pieces unearthed from Donggou Kiln site with definite stratu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ladon and Jun porcelain samples in Yuan Dynasty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ratio of the material, the thickness of glaze layer and the thickness of reaction layer of glaze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age and the type of specim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of celadon and Jun porcelain in Donggou kiln at the same period was close, but the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two glazes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molar ratio of Sio _ 2 / Al _ 2O _ 3 of Jin Yuan Jun glaz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emporary celadon. Jun porcelain glaze is typical of high silicon and low aluminum composition. From Jin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Donggou kiln celadon glaze and Jun porcelain glaze have changed from calcium glaze to calcium alkali glaze. The thickness of glaze layer and reactive layer of Jinyuan Jun porcelai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emporary celadon and the thickness of glaze and reactive layer of the two kinds of porcelain is thicker than that of contemporary celadon. This study provides meaningfu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ata for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adon and Jun porcelai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western Henan 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基金】:故宫博物院2012年度科研课题资助(KT2012-9) 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102051)
【分类号】:K8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合;徐巍;李卫东;梁国立;苗建民;;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无损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05期
2 罗宏杰,李家治,高力明;中国古瓷中钙系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应用[J];硅酸盐通报;1995年02期
3 丁银忠;李合;孙新民;王光尧;陈铁梅;苗建民;;清凉寺窑出土汝官瓷与民汝青瓷胎釉配方及工艺的对比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3期
4 张茂林;吴军明;李其江;吴隽;袁传勋;姚政权;徐靖;王昌燧;;刘家门钧窑瓷器胎釉成分的EDXRF分析[J];陶瓷学报;2009年04期
5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J];文物;196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苏,陈佳,李建明;复杂陶瓷件烧结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及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崔剑锋;刘爽;彭善国;吴小红;;赤峰北部辽代窑址出土陶瓷残片及窑具的成分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3 彭鹏;;墓葬等级分析中一种量化方法的思考——以大甸子墓地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4 成倩;王博;郭金龙;崔剑锋;;丝绸之路且末古国墓地出土玻璃器成分特点研究[J];玻璃与搪瓷;2012年02期
5 戴春燕,杜锋;浅谈古陶瓷的鉴定方法[J];山东陶瓷;2005年03期
6 李家科;周健儿;刘欣;胡学兵;;聚丙烯酸钠在建筑陶瓷中的应用[J];山东陶瓷;2006年03期
7 艾玉庭;程世锋;;陶瓷色釉料装饰对日用瓷的影响[J];山东陶瓷;2008年04期
8 董伟霞;包启富;陈聪;;低成本无光高白裂纹釉的研制[J];山东陶瓷;2008年06期
9 王成刚;门庆才;张涛;;铜铬翠绿碎纹釉的研制[J];山东陶瓷;2009年01期
10 孔祥杲;陈春明;韩晓伟;赵玉虎;;B_2O_3-TiO_2系结晶釉的研制[J];山东陶瓷;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建华;崔素萍;王峰;李智丰;张志龄;容构华;王涛;;煤矸石—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吴建锋;邓大侃;徐晓虹;周城;项铭禹;;用于环保陶瓷的低温生料釉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一)[C];2009年
3 董伟霞;包启富;李渡;;黑红花釉的研制[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严建华;崔素萍;王峰;李智丰;张志龄;容构华;王涛;;煤矸石-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5 舒新兴;江群会;刘文茂;;影响中温日用细瓷粉体釉工艺性能的试验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10年
6 郭兴忠;李文彦;杨辉;徐生富;;红柱石基刚玉-莫来石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及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10年
7 谢国喜;冯松林;闫灵通;李丽;冯向前;李永强;韩鸿业;;毛家湾出土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的EDXRF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胡孝忠;;中国古代玻璃的从属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从生态位理论看中国古代陶瓷、玻璃化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刘昆;周健儿;汪永清;胡海泉;;超低温(≤1100℃)玻化砖的研究与开发[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群;程小苏;曾令可;王慧;;废瓷掺料对陶瓷烧成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q;水泥基电磁防护吸波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岳敏;污泥的粉煤灰调理和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斌;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王晓洁;GGW钛粘结瓷的研制及钛表面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杨玉璋;繁昌柯家冲瓷窑遗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张斌;氧化锆全瓷支架与玻璃陶瓷匹配性能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张惠;钛表面磁控溅射氮硅锆涂层对钛瓷结合的影响及G-I钛遮色瓷的研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昶;钧官瓷断代和不同时期刘家门窑钧瓷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晓新;基于技术史的龙泉青瓷发展思考[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石卫华;隧道窑预热带双层排烟口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何玉剑;变迁抑或回归[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6 李晓宇;宋代景德镇窑和耀州窑装饰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徐亮;晚明清初景德镇瓷器渔樵耕读纹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8 艾琦;工业废渣磷石膏与赤泥在陶瓷中的综合利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柯善军;钙质日用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姚莉莉;陶瓷用高岭土的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大树;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5期
2 李合;徐巍;李卫东;梁国立;苗建民;;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无损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05期
3 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宋祥云,周学林,张毓俊,赵青云;宋、元钧瓷的中间层、乳光和呈色问题[J];硅酸盐学报;1983年02期
4 郭演仪,李国桢;宋代汝、耀州窑青瓷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4年02期
5 陈显求;黄瑞福;姜铃章;虞玲;阮美玲;;建阳兔毫盏仿制品的结构本质(上)[J];河北陶瓷;1983年02期
6 赵维娟,谢建忠,高正耀,李国霞,李融武,张斌;用中子活化分析法研究古钧瓷和古汝瓷起源关系[J];核技术;2002年02期
7 秦大树;钧窑始烧年代考[J];华夏考古;2004年02期
8 赵维娟,鲁晓珂,李国霞,郭敏,谢建忠,高正耀,孙新民,郭木森,承焕生,张斌;清凉寺窑与张公巷窑青瓷釉料的主量化学组成[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5年02期
9 李家治,邓泽群,吴隽,杜正贤,马东峰,孙新民,郭木森;老虎洞窑和汝官窑瓷微量元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3年02期
10 吴隽,李家治;微量元素在某些青瓷判别中的应用[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凤杰;张波;田春健;;刘建封: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第一搜集人[J];人参研究;2007年03期
2 孙新民;郭木森;田建峰;张金选;王团结;高凤梅;赵军领;郭民卿;;河南汝州市东沟瓷窑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保亭;;河南汝阳东沟钼矿床控矿地质特征及成因与找矿标志[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晗;查干德尔斯钼矿与秦岭钼矿带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032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3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