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8 17:08
【摘要】: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占学文化,对其深入全面的研究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太湖流域又是良渚文化分布的一个核心区域,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发掘的对象尤以墓葬为主,随着近年来发表材料的逐渐增多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大量新材料的基础之上对良渚文化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良渚文化的发展状况,阐释当时社会真实面貌,为国家文明起源的研究做贡献。目前论述良渚文化的文章很多,但往往偏重于重要发现,如城址、玉器等等,而墓葬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对中小型墓葬关注较少,基于此原因,本文拟对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分期为基础,把中小型墓葬纳入研究范围,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把各地的墓葬资料进行了期属的归纳,分期总结了各类型墓葬的特点和变化,以此来表现每期墓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分化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早期的文明因素、中期余杭地区崛起的隐患、后期宗教权力的分散和政治权力的集中等,最后分析了墓葬所表现出来的权力发展趋势和造成变化的根本原因。
[Abstract]:Liangzh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extual research and learning culture in Taihu Lake area. A 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Taihu Basin is also a core area of Liangzhu culture distribution. At present,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objects excavated are mainly tomb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ublished materials and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material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omb materials of Liangzhu culture can better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zhu culture, explain the real appearance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nation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articles on Liangzhu culture, but they tend to lay stress on important discoveries, such as city sites, jade objects,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ombs, and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mbs. For this reason, In this paper, the Liangzhu culture tombs around Taihu Lake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taging, this paper brings the middle and small size tombs into the scope of stud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materials of tomb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each type of tombs by stages. In this way, it shows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early civilization factors, the hidden dangers of the rise of Yuhang region in the middle period, the dispersion of religious pow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later period, etc.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ower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the chang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品;林金木;方忠华;陈武;陈庆盛;张学武;沈宁;李永嘉;;浙江余杭星桥后头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南方文物;2008年03期

2 栾丰实;大汶口、良渚文化的汇聚点——读《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J];文物;2004年04期

3 方向明;良渚文化用玉种类的考古学认识[J];东方博物;2005年02期

4 李之龙;从良渚文化社会组织形态分析其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J];华夏考古;2003年02期

5 蒋卫东 ,丁品 ,周伟民 ,朱宏中;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年11期

6 陈国庆;良渚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7 罗二虎;试论古代墓葬中龙形象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8 何德亮,牛瑞红;枣庄建新大汶口文化墓葬分析[J];中原文物;1996年04期

9 刘浩源;桐乡湾里命名“新地里遗址”──良渚文化考古创新纪录[J];浙江档案;2001年06期

10 方酉生;有关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吴大林;储云;;苏南周墓的一组报告[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2 张莉;;宁夏固原北周墓葬画保护工作小结[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3 程义;;唐代长安城周围墓葬区的分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4 罗平;孟繁峰;;赵秦墓葬的“共祖”现象刍议[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5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索秀芬;;长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第3期[C];2007年

7 何德亮;;西公桥大汶口文化墓葬初探[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何周德;;有关半坡遗址墓葬的几个问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曾祥旭;;试析汉代墓葬艺术中西王母图像发达的原因[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殉牲制度研究[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陶玮;遗址发掘古墓频现[N];嘉兴日报;2008年

2 赵晔 王宁远;余杭文家山发现良渚文化显贵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记者 刘慧;良渚遗址首现高密度墓葬叠压[N];浙江日报;2004年

4 刘明;良渚考古收获六大发现[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张晓铮 郭济桥 樊书海 任雪岩;河北大学紫园生活区发现一批明清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4年

6 刘秀君;邯郸发现古村落遗址和九座墓葬[N];河北日报;2003年

7 记者紫燕;我州6处文物将编制保护规划[N];伊犁日报(汉);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逸潇;保护江城文物 珍惜历史厚赠[N];芜湖日报;2010年

9 宋贵生 张粉兰;河南内黄发现南北朝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记者杨磊;涪陵出土墓葬疑为巴国王陵[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陈畅;岱海地区战国时期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5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6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余静;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钧平;余家河东周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金君利;两河流域欧贝德文化时期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杨涛;隋唐两京地区墓葬出土瓷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安立环;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述评[D];吉林大学;2004年

7 盛之翰;关中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冬楠;晚期巴蜀文化出土兵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晓辉;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的分区与分期[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杨京;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48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48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