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5 18:19
【摘要】:中国自上古时期就盛行着各式各样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天神地祗纷繁复杂,如上帝、社稷、山河、鸟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在这诸多的信仰对象中,对北斗的信仰可谓是华夏上古先民最早产生的宗教信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古代先民意识中,北斗神曾是生杀予夺、至高无上的大神,受到最高规格的祭祀和膜拜。 有关北斗信仰的遗存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直到如今某些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依然保存有北斗文化葬俗,可谓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未曾中断。考古资料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已经出现由蚌壳堆塑的三角形与两根人胫骨构成的北斗形象,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也出土有朱书“斗”字及二十八宿的漆木衣箱。汉代以降,北斗题材的壁画、石刻、墓砖及随葬品更加普遍。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北斗“帝车”石刻,河南南阳市麒麟岗汉代“诸神及南斗、北斗”画像石,绘有北斗图案并书“黄神北斗”、“北斗君”等字样的解注瓶,后世墓葬中经常出现的“七星板”……,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北斗信仰。另外还有一些北斗信仰的变体形式,如随葬品的摆放(是否按北斗形状排列),随葬品的数量(是否7或7的倍数),名称中带“斗”字的器物(斗瓶),形状像斗的器物,以及一些俑或人像(北斗星君)……,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重新审视。 殷商甲骨文多处出现关于“斗”及祭斗的记载,后世的诸多文献也对当时人们的北斗信仰有所描述。根据这些文献的记载,似乎在古人的宗教意识中,北斗兼具降福、延寿、占卜、厌鬼、兵、修仙等多重宗教职能,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还会呈现出不同的而貌。因此需要结合考古遗存,对文献中提到的各种北斗信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通过对北斗遗存和北斗文献的系统归纳和类型学分析,笔者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发展脉络分为孕育期、萌芽期、成熟期、转型期、兴盛期及衰落期六大阶段。同时在每一阶段中分类型、分地域细致考察当时北斗信仰所呈现出的文化面貌和宗教特点: 史前时期(孕育期):新石器时期,北斗曾离北天极很近,极有可能被作为当时的极星。同时,由于北斗拥有指方向、定季候等诸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功能而受到华夏先民的尊崇。 殷周时期(萌芽期):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对北斗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周代某些思想流派开始注意到北斗在天空中的独特地位,并逐渐衍生出了“魂归斗极”的死后世界观。 秦汉时期(成熟期):秦汉时期为北斗信仰全面发展的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北斗信仰的主要框架。随着北斗逐渐远离北天极,北斗的神位下降,被视为天帝之车;在汉纬中又将北斗附会成黄帝之精;占星术士对北斗尤为重视,认为通过观测北斗附近的天象变化能够了解君王的功过夭寿及官员优劣等诸多信息;由于在天象中,北斗“帝车”之下压着“天尸”鬼宿。所以北斗又被赋予压鬼辟邪的神学职能,用以解除注祟,护佑生人;此外,在东汉时期,北斗主杀的观念已初露端倪,是为魏晋北斗注死信仰之滥觞。 魏晋南北朝(转型期):魏晋之时的原始道教逐渐将北斗信仰吸收消化,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宗教内涵,使得北斗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面貌和神君化的转型。并衍生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司命神信仰以及鬼官北斗这样的仙官体系,进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北斗道法,强化北斗在道教修炼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此外,上至北齐,下至今日仍在使用的七星板葬制更是反映出世人欲魂归斗极的终极愿望和北斗对于道教修仙的重要作用。 隋唐宋明(兴盛期):唐宋之际,出现了系统而完备的北斗道经和拜斗科仪。认为北斗掌管人之寿命福禄,崇祠北斗可以消灾去厄,延命致福,甚至认为“万法皆从斗出,万律皆从斗役”。在宋元之际已经发展并完成了以北斗信仰为基础的“斗姆——九皇”信仰体系。有研究显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南京城城垣设计成南斗与北斗拼合而成的葫芦形,其死后所葬之孝陵中的建筑也依北斗位置排列。可见明初之时北斗信仰影响极大。 清代以降(衰落期):清代以降,有关北斗信仰的文献较为匮乏,明显呈现出衰落的迹象。遗迹现象中也鲜见北斗文化的踪迹,仅少数地区的民俗中还保留有“七星板”、“七星钱”等丧葬习俗。 同时在文章中,笔者还分析了北斗信仰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北斗厌胜信仰的星象学渊源;细致梳理了北斗与天帝、太一、天一等至上神信仰的源流关系;北斗与黄帝之间的神秘联系以及北斗对君王治术的指导作用;并且重新归纳整理了北斗司生杀之信仰以及北斗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意义。基本还原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北斗信仰的文化面貌及宗教职能。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题新颖。北斗信仰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物崇拜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宗教、思想史等学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兼顾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两大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北斗信仰有关的实物遗存和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考察北斗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揭示其发展规律。 第二,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宗教学的视角对考古材料进行整理和解读,之前鲜有学者尝试。首次根据宗教职能,将墓葬中的北斗文化遗存分为天象图类、厌胜器类、星占类及其他类四大类型,并分别从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文化学等多维视角出发,结合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诸多材料,考察各种北斗文化类型的历史成因、发展脉络、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宗教意义、影响范围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首次对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天象图内容进行了分区、分期的系统梳理,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天象图比对研究,探讨古人在墓葬顶部绘制天象图的意义所在。并通过对解注器上的北斗图案及文字分析,结合北斗压鬼宿的天文现象,揭示出北斗厌胜信仰的星象学起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奇峰;杨鑫;;浅析两京地区汉墓壁画出现和发展的条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夏超雄;汉墓壁画、画象石题材内容试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3 刘未;;辽阳汉魏晋壁画墓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4 赵东艳;试论集安高句丽壁画墓的分期[J];北方文物;1995年03期

5 吴甲才;;内蒙古翁牛特旗白庙子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北斗七星岩画[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6 张黎明;;汉代的北斗信仰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李小波,李强;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8 葛宏宇;王学良;;“北斗七星”祭坛遗址[J];黑龙江档案;2001年05期

9 田诚阳;道教的法器[J];中国道教;1994年03期

10 丁常云;道教与四灵崇拜[J];中国道教;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兵;斗极观念与晚周秦汉的黄老之学——兼论楚简“天心”[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杨远;河南北宋壁画墓析论[D];郑州大学;2004年

3 王伟;夏商周的上帝神话与文化变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亚琳;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画像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梁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曦;长清孝堂山石祠汉画像石考释与文化艺术价值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勇;道教北斗九皇信仰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刘祥辉;洛阳地区汉代墓葬壁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吴智江;图像的意义——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艺术语言及相关文化探索[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娟娟;浅析道教壁画的审美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7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57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