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陕西省露天石质文物藻类、地衣、苔藓调查

发布时间:2017-09-28 15:30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露天石质文物藻类、地衣、苔藓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地衣 苔藓 文物


【摘要】:为保护露天石质文物安全,了解掌握当前生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19处露天砖石质文物进行生物侵蚀调查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侵蚀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种群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露天砖石质文物生物病害类型主要包括:藻类侵蚀、地衣侵蚀、苔藓侵蚀、高等植物侵蚀、动物侵蚀。其中,地衣在16个调查点上有分布,藻类在11个调查点上有分布,苔藓在6个调查点上有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到藻类16种,地衣16种,苔藓8种。调查结果可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北大学;
【关键词】 地衣 苔藓 文物
【基金】: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资助(2011-05-k-05-004)
【分类号】:K876.2
【正文快照】: 0引言石质文物是指以天然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历史遗物,包括石质建筑、石雕石刻、摩崖题刻、碑刻、石器、石窟等多种类型。由于石材具有质地坚固、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文物保存初期可以抵御各类侵蚀,但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露天石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中;张捷;彭学艺;王兴山;;四川乐山大佛风化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2 曹建华,袁道先;石生藻类、地衣、苔藓与碳酸盐岩持水性及生态意义[J];地球化学;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新;;藻类在黄龙钙华景观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王建锋;谢世友;;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1期

3 葛云健;张忍顺;杨桂山;;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4 王超;陈耀华;;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5 章程,袁道先,曹建华,蒋忠诚;典型表层岩溶泉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地球学报;2004年04期

6 余龙江;李为;栗茂腾;李涛;;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生物学诊断及其治理的生物技术措施[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7 曹建华,袁道先,潘根兴,林玉石;岩溶动力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8 赵培松;刘登忠;马润则;崔志强;刘海军;;川西白垩系夹关砂岩与旅游文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3期

9 成官文,郭纯清,何秋明,张子模,蒙秋玲,李新平;桂林喀斯特区的科学价值和自然遗产价值[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永忠;张琼;;甘肃插岗梁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与针叶林更新关系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盛;韦荃;Mathias Kocher;蒋成;付成金;;安岳圆觉洞石刻区防风化加固保护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方丽;冀北山地典型森林植被与土壤成分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李为;典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曹建华;岩溶土壤系统中生物作用及有机碳转移对于CaCO_3-CO_2-H_2O体系的调节与控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4 郑晓玲;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海拔地衣分布及其分子进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显强;贵州石生藓类对石漠化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耘彤;上海树生绿藻分类及生态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恩香;广西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曾宪东;植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岩溶的驱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李晓娜;云南罗平喀斯特河谷苔藓植物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金妹;河北省驼梁山区地衣区系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琴英;乐山大佛风景区触摸屏导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贾丽萍;不同类群典型微生物的溶蚀作用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丁丽君;岩石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9 刘文;典型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地质作用速率及其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红辉;典型岩溶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碳酸酐酶活性及基因克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捷;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3期

2 张捷;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5期

3 曹建华,王福星,何师意,,黄俊发;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碳酸盐岩表面内生地衣保水性岩溶意义[J];地球学报;1995年04期

4 曹建华,王福星;初探藻类、地衣生物岩溶微形态与内陆环境间相关性[J];地质论评;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敏,徐建清;从国山碑的开发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J];东南文化;2001年07期

2 李雁;浅谈湖北省三峡库区石质文物的保护[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5期

3 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04期

4 陆文宝;;石质文物清冼前的准备工作[J];石材;2010年04期

5 韩涛;唐英;;有机硅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0年06期

6 刘彦琪;;挽救石质文物[J];百科知识;2012年21期

7 姜进展 ,石志敏 ,李德山;石质文物的化学保护[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3期

8 张秉坚,周环,贺筱蓉;石质文物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02期

9 黄槐武;论广西石质文物的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张志国,彭华,马寅生,白嘉启,马秀敏;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在现代出土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毅;李宏松;;三峡水库红层库段地面石质文物环境地质病害分析[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周骏一;;我国西南地区“红层”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可;詹长法;;桑诺克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2004年

4 李宏松;;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中工程地质理论的实践与应用[A];砖石类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宏松;;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理论的实践与应用[A];砖石类文物保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最雄;王旭东;;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土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刘乃涛;;金陵遗址石质文物风化及保护研究[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8 田兴玲;周霄;高峰;;承德普佑寺石质文物风化产物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宏松;张晓彤;;石质文物保护前期勘察技术规程框架的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中俭;杨志法;高峰;周华;李黎;黄玉琴;任建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云冈石窟砂岩风化剥落深度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屈建军;纳米技术阻止石质文物风化[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记者 鹏 玉;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保护刻不容缓[N];承德日报;2005年

3 连云港市博物馆 朱伟;断裂石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莉;阻挡石质文物消失的脚步[N];科技日报;2012年

5 记者 郭桂香;《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6个课题接受中期检查[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记者 郭桂香;“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6课题通过专家验收[N];中国文物报;2012年

7 齐扬;石质文物表面有害污物清除技术的突破[N];中国文物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石质文物风化机理探明 云冈石窟可得到更好保护[N];山西日报;2005年

9 记者 刘冕;本市13%石刻文物风化严重[N];北京日报;2005年

10 刘培现;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探索[N];大同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强;基于生物矿化的石质文物仿生保护[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勇波;石质文物防风化有机材料的筛选复合和纳米掺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周亦超;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原貌灭杀和处理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赵强;石质文物氟硅类封护材料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雷涛;石质文物保护材料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芳琴;材料表征技术在砂岩文物风化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朱伯轩;虎门威远炮台石质文物病害成因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7 吴海涛;承德避暑山庄露天石质文物病变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门元元;重庆钓鱼城九口锅遗址病害调查与保护工艺探索[D];西北大学;2013年

9 金涛;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防风化保护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熊云;基于LOGISTIC和CART模型的风化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6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936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5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