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个体”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从指谓分析法看

发布时间:2017-10-13 12:04

  本文关键词:“个体”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从指谓分析法看


  更多相关文章: 个体 指谓分析 异质性


【摘要】:经由指谓分析法可以揭示一个具有丰满规定性的个体如何展示出来或出场的逻辑机制。从指谓分析来看,个体要真正出场必须既保证主词指称对象的"现实",又保证展开的谓词能够在主词指称对象身上得以被"例示"。换言之,一方面要保证主词-主体指代一个现实的、专名指称意义上的个体;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得主词-主体(行为主体)自身运行扩展开来,其谓词得以展示,从而使得作为主词-主体的个体意义丰满起来,并保证在现实的这一个体身上能够找到谓词谓述的"意义对应物"。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个体 指谓分析 异质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政治哲学发展趋势”,项目编号:12&ZD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实践语言、实践思维与实践智慧”,项目编号:11JJD710010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在现实生活中,凡存在的皆是个别者,所谓的“普遍”,只不过是人的思维之抽象的产物而已。这似乎早已被人们作为一种毋庸置疑的既定存在论事实接受下来。以人为例,如果说生活中存在的只是张三、李四或王五等这样的“唯一者”或“个体”(the individual),“人”只是对上述诸个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昌忠;科学的语言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02期

2 罗毅;普特南科学实在论的意义观[J];江汉论坛;1984年12期

3 侯占香;;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与语言研究的历史渊源[J];网络财富;2010年13期

4 戴劲;;存在与谓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戴劲;;康德式谓词观的问题及其解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04期

6 滕定明;从具象到抽象: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的诞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毋东花;孙莉;;浅探现代名称指称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高新民;王世鹏;;谓词逻辑视野下的“being”意义问题[J];江汉论坛;2010年08期

10 武宏志;丁煌;;被埋没的里程碑:怀特莱关于谬误的理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2 陈声柏;;先秦名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比较[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黄华新;;芝诺悖论浅析[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郁慕镛;;关于三段论的几个理论问题[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5 席升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6 毕富生;刘爱河;;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评析[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葛力;;培根的归纳逻辑[A];逻辑学文集[C];1978年

8 文海鸿;张利芳;;亚里士多德的特称和不定称刍议[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黄志强;杨建梓;;归纳逻辑中的谓词表达式[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杨百顺;;印度逻辑与西方逻辑比较举隅[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亦骅;辩者之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张汉良(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王晓冰;对话中的悖论:柏拉图、奥古斯丁与先秦哲学家们[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黑龙江大学 宁莉娜;论逻辑方法拐点上的哲学动因[N];光明日报;2007年

4 熊明辉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从普遍性追求到个性研究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陈嘉明;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3年

6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讲道理是一件挺难的事(上)[N];解放日报;2010年

7 宁莉娜;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维度看逻辑方法的走向[N];光明日报;2004年

8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黑格尔辩证法为形式逻辑奠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2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5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6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7 田忠锋;形式逻辑前提批判[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建鲁;《名理探》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余俊伟;弗协调逻辑应用于道义逻辑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宁;同一律及矛盾律的中西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2 梁瑞春;亚里士多德论辩思想及其逻辑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克里普克专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4 白林秋;塞尔与克里普克专名理论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5 杨军;弗雷格求真思想的启迪[D];山西大学;2006年

6 程献礼;弗兰西斯·培根逻辑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马微微;从逻辑分析到语言分析:系词新解[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闫坤如;“存在”概念的逻辑分析[D];武汉大学;2003年

9 赵腾子;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02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