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

发布时间:2016-10-07 16:10

  本文关键词: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1年

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

李能惠  

【摘要】:崔清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一生致力于逻辑学的研究,参编或主编多部逻辑学基础理论和中国逻辑史的著作。他在中国逻辑史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对中国逻辑研究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崔清田先生继承并反思了近现代时期学者在中国逻辑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据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中国逻辑的性质及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崔清田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是有逻辑的,而且是与西方传统逻辑不同的另一逻辑传统。对于早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他认为,虽然已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弊端。这就导致在对中国逻辑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此他提出要改变过去那种“据西释中”的方法,应该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去分析当时的逻辑思想。崔清田先生提出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就。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试图对崔清田先生在中国逻辑史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初步的总结与概括: 一、崔清田先生的中国逻辑史观。主要阐述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墨辩》系统地提出了普通逻辑方面的理论,因而墨家是有逻辑的,中国古代也是有逻辑的。但中国古代的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目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都不同,而且二者所由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以,中国逻辑是独立与西方传统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崔清田先生认为,应该以形式逻辑的发展史为主要内容,不应包括辩证逻辑。 二、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主要介绍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两种方法:比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他认为比较方法固然重要,但在比较研究时一定要注意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应该科学地进行比较,避免牵强附会地比附。而且,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方法也必不可少。对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正确揭示中国古代逻辑的特征与演化过程,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分析逻辑在中国古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三、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崔清田先生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首先,中国古代的逻辑始终未从政治、哲学思想中独立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总体特征。其次,相对于西方传统逻辑,墨家辩学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墨家辩学的性质、目的、任务、主导推理类型以及主要推理成份均与西方传统逻辑不同。第三,虽然中国古代逻辑的主要内容是名学与辩学,但各家的名学与辩学理论也各不相同。 四、对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一些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简要概括了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1-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崔清田先生的中国逻辑史观12-18
  • 一 中国逻辑是独立于西方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12-15
  • (一) 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12-14
  • (二) 中国逻辑是独立于西方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14-15
  • 二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5-18
  • 第二章 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18-26
  • 一 比较研究18-22
  • (一)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18-20
  • (二) 比较与比附20-21
  • (三) 求同与求异21-22
  • 二 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22-26
  • (一) 历史分析方法的发展22-24
  • (二) 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涵义24-26
  • 第三章 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26-40
  • 一 中国古代逻辑的总体特征26-27
  • 二 墨家辩学的特点27-36
  • (一) 墨家逻辑与墨家辩学27
  • (二) 墨家辩学的性质27-29
  • (三) 墨家辩学的目的与任务29-30
  • (四) 墨家辩学中的主导推理类型30-34
  • (五) 墨家辩学中推理的成份34-36
  • 三 对中国古代各家正名理论与辩学理论的研究36-40
  • (一) 各家正名理论的不同36-38
  • (二) 各家辩学理论的不同38-40
  • 第四章 关于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40-48
  • 一 相关不同意见40-45
  • (一) 中国逻辑史观的不同40-43
  • (二) 墨家辩学的性质43-45
  • 二 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影响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后记54-5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桥;;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崔清田;名学、辩学与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4 李卒;;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浅述崔清田教授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法[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蔡伯铭;试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J];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6 崔清田,张斌峰;近代《墨辩》比较研究法的回顾与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崔清田;论荀况的“谈说之术”[J];河北学刊;1997年02期

    8 郭桥;名家辨名方法探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崔清田;孔丘论言语[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积萍;近二十年国内墨辩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3年

    2 杨红玉;胡适逻辑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3 张茹;周文英中国逻辑史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艳;;墨子“和”思想的内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王力钢;;数理逻辑的发展及未来趋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4 耿静波;韩剑英;;墨子“三表法”与“察类明故”思想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巍;;《公孙龙子·指物论》之“指”——从系动词的观点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7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8 张四化;张学立;;浅议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9 张学立;张四化;;比较逻辑学理论初构——从逻辑与文化关系维度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6期

    10 郭永良;;试论先秦儒家正名对中国逻辑的贡献及负面影响[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岗营;;论《九章算术》刘微注对墨家逻辑的继承与发展[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中原;;墨家逻辑是求真工具[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6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7 王静;贡洁;;关于国内外大学哲学系逻辑学课程设置的调查和研究[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8 张建军;王克喜;;深入把握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脉动——读《逻辑学思想史》[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邦凡;朱广荣;;论墨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参考价值[A];2007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刘邦凡;;论墨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A];2007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海云;房产面积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庄庭兰;中日墨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强;当代中国论辩研究的历时及跨文化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广民;墨子思想及文艺观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璇;企业诚信建设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5 包磊;马克思的逻辑范畴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计根;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8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金伟;中国逻辑的特殊性[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飞;非单调推理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全兴;胡适方法论评议[J];安徽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2 曾昭式;胡适“试验论理学”思想及其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刘邦凡;;什么是中国逻辑[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4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百年论要[J];东南学术;2001年01期

    5 翟锦程;;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章清;实用主义哲学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7 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墨学研究之比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2期

    8 崔清田;名学、辩学与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9 陈坚;评胡适和牟宗三的“中国哲学特征”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蔡伯铭;;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一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天辅;;试说中国古代的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克守;;一部逻辑史研究的力作[J];博览群书;1997年08期

    2 温公颐,曾祥云;《中国逻辑史》(五卷本)评介[J];哲学研究;1990年06期

    3 钟罗;;中国逻辑史现代卷资料编选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J];哲学动态;1984年05期

    4 ;书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5 崔清田;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6 周云之;;中国逻辑史第四次讨论会在上海举行[J];哲学动态;1984年01期

    7 周云之;;中国逻辑史应坚持科学的对比研究[J];哲学动态;1989年04期

    8 杨蕾;新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2003年03期

    9 周云之;;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纪要[J];哲学动态;1981年02期

    10 翟锦程;邱娅;;近十年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J];哲学动态;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之;;周礼全先生与中国逻辑史研究[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2 王路;;中西逻辑的异同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延寿;;肯定了别人也就肯定了自己——记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94桂林学术讨论会[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孙中原;;中国逻辑史研究疑义论析[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郭桥;;温公颐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原则和方法[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延寿;;我国近20年的名辩、因明研究——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著作看[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逸鸥;;《中国逻辑史研究》[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张象;;谈温公颐先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周山;;《易经》与中国的类比逻辑[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10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宁;[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茹;周文英中国逻辑史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杨红玉;胡适逻辑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4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祁长见;王充的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9年

    6 潘文爵;中国古代法律推理大前提构建要素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8 卜卫军;沈有鼎对古代名辩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积萍;近二十年国内墨辩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32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4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