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
本文选题:摹状词 + 专名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摘要】: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摹状词理论的要点是,专名的含义等同于摹状词或摹状词簇,摹状词指称专名的所指;相反,因果命名理论认为专名仅有所指没有含义。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都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专名的推广和传播为突破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可以对这两种理论的各自困难以及摹状词与专名之间的关系有个较好说明。
[Abstract]:A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er name and description, the main point of description theory is that the meaning of proper name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description or descrip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refers to the reference of proper name; on the contrary, the theory of causality nomenclature thinks that proper name has no meaning except what it refers to.Both 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and the theory of causality nomenclature have their own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two theo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cription and proper name can be explaine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BZX04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20.40002)
【分类号】:B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朱跃;意义与客观世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王习胜;;道德悖论的消解路向——基于逻辑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孙显元;;悖论和道德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习胜;;国外“道德悖论”研究概要与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田然;;弗雷格、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指称论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余俊伟;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张燕京;弗雷格思想论析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江怡;;胡塞尔是如何反对心理主义的?——对《逻辑研究》第一卷的一种解释[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翟玉章;杨玲;;现代逻辑和哲学的进步[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超;伯特兰·罗素和平思想的起源与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栋;戴维森意义理论之镜中的语言与实在[D];吉林大学;2012年
6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8 马亮;论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杰;罗素社会历史观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行宇;论达米特反实在论的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斌;弗雷格意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庄丽;悖论,,矛盾和辩证法[D];西南大学;2011年
6 钱蘅;刑事推定规则功能与结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孙晶;论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理论的转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伟艳;意义理论及其当代走向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葛慧馨;从逻辑悖论角度透析“矛盾”问题[D];燕山大学;2010年
10 魏林;科学悖论与科学理论创新[D];燕山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3 梁义民;任晓明;;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胡素梅;;从罗素的“三大难题”到摹状词理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范贵云;;可能世界中的专名和摹状词[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6 张木春;;罗素摹状词理论述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程本学;;从对立统一看关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J];岭南学刊;2008年05期
8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曾庆福;;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评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谷平;代妮娜;;林砺儒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马久成;;中国时尚文化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贺军;高军;张连生;;小麦吸浆虫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扩散传播调查报告[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7 尤殿武;;试论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A];第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6年
8 刘敬;刘衍聪;;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丹斌;姚小明;;金融危机下的科普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群;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詹存钰 白和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广告[N];农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卫中;我省启动科普兴农传播行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李伯飞;传播武术的“海外兵团”[N];中国体育报;2000年
5 □刘华杰;谈谈“科学传播”的主体结构[N];中华新闻报;2000年
6 彭万林;关于增设“艾滋病传播罪”的建议[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潘巳申;促进科技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应用[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记者 石易 通讯员 崔治安;广东:禁止手机传播赌博信息[N];人民邮电;2002年
9 记者 俞嘉骏;企业可建立声誉管理体系[N];组织人事报;2002年
10 董力;礼瀛古美艺术 传播民族文化[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3 刘磊;韩孟诗派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冯晓华;伽罗瓦及其理论传播史[D];西北大学;2006年
5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陈明晖;庞加莱在中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8 孙庆华;向量理论历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一;名称描述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艳秋;明前《木兰诗》接受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东;从“信念之谜”看专名意义之辩[D];燕山大学;2010年
6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7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冯雅姝;以图式理论分析企业精神传播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金日山;《老鼠嫁女》故事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1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6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