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

发布时间:2018-04-19 03:13

  本文选题:歧义 + 语言使用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哲学和逻辑学主要以澄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为目的来看待和研究歧义。语言表达式的多义是导致语言使用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歧义的产生应该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来进行。语境既可能消解歧义,也可能保留或产生歧义。认识歧义的多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利用多种语境来解决多种歧义问题。从自然语言使用本身出发,对歧义只能是分析、防范、利用,而不可能指望通过使用某一种人工语言将其杜绝。
[Abstract]:Ambiguity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logic mainly aim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Polysemy of language expression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 use.The analysis of ambigu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Context may resolve ambiguity, or retain or produce ambiguity.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forms of ambiguity is helpful to solve many kinds of ambiguity problems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From the use of natural language itself, ambiguity can only be analyzed, prevented, used, and can not be expected to be eliminated through the use of a certain artificial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分类号】:B81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荫林;;试析悖论本质及其研究的应然方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韩伟才;;达米特意义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丘新巧;;庄子的美学精神与现象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沈跃春;悖论与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8 喻敏;;证据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初步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9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曲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闵仕君;;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唐亚辉;;法律事实探究[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4 王健平;;论相关蕴涵及其推理——法律逻辑中的蕴涵是相关蕴涵[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5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周建漳;;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周建漳;;从叙述文本到历史经验——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新发展[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策;;“事实”概念的认知与逻辑重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8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10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苗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蒋涛;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晓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清霞;解释学视野下课堂教学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潘玉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认知[D];西南大学;2011年

9 熊斌;弗雷格意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雷忠;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斌;;语言省略现象新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郑国凡;;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年20期

3 江林森;;从《围城》看比喻表达与理解的辩证统一[J];长城;2010年10期

4 彭武胜;;陌生化:语言出新一法[J];写作;2001年08期

5 洪勇明;;乌鲁木齐领馆巷语言使用特点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7年01期

6 谢广华;;语言使用调查的一些问题[J];民族语文;1987年02期

7 邵子华;;关于语言使用中抽象过度的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8 苏晓青;付维洁;周兵兵;;徐州市民语言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王丽明;董中慎;李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和概念流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玉屏;侯友兰;;农民工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浙江省绍兴市为样本[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wila Tardif;傅小兰;;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差异:中美成人描述图象时动词名词使用量的分析[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庄桃燕;;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建美;;中专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丹丹;;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永亮;刘炜;;对《自动分检衡器》国际建议的理解[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0)[C];2010年

7 胡仁锁;;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条款的理解和修改意见[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论文集(1995—1997)[C];1995年

8 梁鲁晋;;英语委婉语的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韦恩霞;;等待[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理解西方的 “利益相关者财务”[N];中国税务报;2002年

2 记者 李卫中;重在理解 贵在落实[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3 彭泽润;装腔作势的畸形(gobbledigook)语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杜非;理解建筑的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研究员 赵子平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万泽刚;如何理解“三个代表”与“三讲”教育的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6 晓;别把“积极”理解错[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 任小林;我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上)[N];中国冶金报;2000年

8 任小林;我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下)[N];中国冶金报;2000年

9 许定雄;对“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理解[N];中国石油报;2000年

10 记者 胡嘉莉 通讯员 孙华茂;创维言称理解[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6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丽琴;道之文[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丹;初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浩;走向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小燕;初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继雄;对高教05版《学校体育学》呈现现象的理解[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沙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柳福提;中学生对分子运动论理解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芳;“存在”的真理与“理解”的真理[D];安徽大学;2005年

8 张琳;互动教学法指导英语听力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姚美雄;统计图理解的语义加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姜晶;初中生数学学习中语言障碍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71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71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