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19:12

  本文关键词: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师范大学》 2012年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研究

李学武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探索这个贯穿于现象学始终的“意向性”在《逻辑研究》阶段的问题域。该书的“意向性”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五研究和第六研究中。第五研究中的意识作为意向体验,意味着意识就是意向体验,这种意识体验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体验概念,是一种实项的体验。这里体验夹杂着心理学的因素,但胡塞尔从现象学方面对体验加以区分。而后在表象意向中,表象作为行为质料,作为一种称谓行为,作为一种客体化行为。然而对表象概念的阐述使意向问题被逐渐深入、扩展。在第六研究中意向被引入到更高阶段的“客体化行为”,在客体化行为中文章谈到了含义意向和直观充实。胡塞尔认为含义、符号也可被意指,,而没有直观的纯粹含义、纯粹符号只是一种意指的“空洞”含义。在此,直观在行为对象的充实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缺失直观的对象是不可能获得充实,也无法使事物达到最终完善的充实即相即性。在这个意义上,行为意指通过一个一致和完全合适的感知得以证明,我们便说它具有明见性。诚然,相即性的理想是由“明见性”提供,而明见性是由相即提供的客体相关物,它的客体相关物是真理的存在即真理。至此我们谈到的意向只是简单意向行为,从简单意向到复合意向的充实是一种感性到知性的上升。此时,直观在感知的基础上被我们称之为感性直观,而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的奠基性服务于范畴形式时,这种意向便是一个复合意向行为。在意向行为中简单意向不同于复合意向,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行为内容和代现的变化。而第六研究中的范畴行为就属于复合行为,它不仅以感性知觉为基础,而且,它的代现内容也是对本己的代现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广华;胡塞尔的现象学[J];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2 孙丽君;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S2期

3 张庆熊;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4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5 李朝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李朝东,卓杰;先验现象学方法及其意向性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7 王大为;关于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杨思基;;胡塞尔的“意向性直观”与广松涉“意义的所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刘增光;李鹏毅;;后期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相通之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9期

10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玉能;;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丘新巧;;庄子的美学精神与现象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张贤根;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海德格尔逻辑思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于立深;;行政立法中的事实问题[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戴国斌;;管理与哲学的关系:基于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贾江鸿;;笛卡尔直观理论初探[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梅;姜涛;;基于现象学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首义——蛇山地区为研究对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孟强;;科学实践研究与能动存在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俊霞;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悦;汉古诗词歌赋曲的不完全可译性[D];江南大学;2010年

7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骁;向内的探寻[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王莎莎;小学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E.胡塞尔,倪梁康;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弗赖堡就职讲座(1917)[J];哲学译丛;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军;;Transzendental:“先验的”抑或“超越论的”——基于康德与胡塞尔的思考[J];哲学动态;2010年11期

2 朱小芳;佐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研究新进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3 裴云;;试论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方法论[J];华章;2011年16期

4 黄心水;;《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出版[J];哲学动态;2009年11期

5 潘宇鹏;;重建理性主义信念——胡塞尔后期哲学的根本指向[J];学术交流;2007年04期

6 李联华;;埃德蒙德·胡塞尔和他的现象学刍议[J];学理论;2010年14期

7 罗克汀;;从胡塞尔到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演变——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研究之二[J];晋阳学刊;1983年03期

8 张宪;胡塞尔的意向性与中国哲学“心”之概念[J];现代哲学;1992年04期

9 张庆熊;;维特根斯坦对意向性问题的重新思考[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10 杨振宇;;“哲学是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论舍斯托夫对胡塞尔哲学的批判及其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靳希平;;沈有鼎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李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两种文化的融合[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崔伟闳;;胡塞尔论“意向对象”[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4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宏英;;不同加工水平和任务导向对前瞻记忆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薛亮;;对影视镜像语言的意向性分析(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兵强;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他人经验”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张志国;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D];山东大学;2010年

3 马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建岭;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奚颖瑞;从“算术哲学”到“逻辑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培;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陈志远;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武;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媛媛;胡塞尔群体意识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正;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构造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朱伟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陈升;胡塞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邵旭峰;胡塞尔哲学研究及困境的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蒋文恬;理性的重建与生活的回归[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何涛;胡塞尔“洞见”概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沛;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付志勇;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79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6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