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之辩:名辩与逻辑——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检视与反思
本文选题:名学 + 辩学 ; 参考:《江海学刊》2003年02期
【摘要】: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on the object and method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which began in the late 1980s and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science in China. The core and theme of this controversy is whether there are any problems in ancient Chinese "name debate" and "name argument logic", but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name and argument in the original sens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solve this dispute.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理论教研室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2 孙中原;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J];哲学动态;2001年07期
3 诸葛殷同;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4 王路;对象的明确和方法的更新──论有关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3 张晓翔;;谬误的比较研究——以三大逻辑的命题为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程仲棠;;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续)[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5 李贤中;;孟荀辩论观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6 张长明;柳祥美;曾祥云;;刘劭“辩难”思想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刘邦凡;;什么是中国逻辑[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8 曾祥云;“名学”辨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解京;;“白马非马”,是逻辑还是诡辩[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10 张长明;李后生;;韩非辩学思想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董志铁;;新中国名辩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4 杨武金;;论用现代逻辑研究墨家逻辑[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中原;;论中国逻辑[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6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春勇;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刘邦凡;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D];南开大学;2004年
5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志强;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8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继学;墨学对晚清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恒雪;邓小平理论中一般与个别方法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李之文;墨家的语义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红玉;胡适逻辑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4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宋著立;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维发;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刘霖;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刘丽萍;张东荪逻辑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胡银屏;迥异逻辑观念下的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杨娟;《墨辩》中凸显的中国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蔡伯铭;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一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林铭钧,曾祥云;《墨经》疑义辨析[J];学术研究;1995年02期
3 林铭钧,,曾祥云;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质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王路;逻辑和语言[J];哲学研究;1989年07期
5 周云之;再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哲学研究;1991年06期
6 诸葛殷同;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7 曾祥云;我看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哲学研究;1992年04期
8 周礼全;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J];哲学研究;1993年12期
9 赖奕樵,张忠义;论《墨经》对“侔”式推论规则的深刻揭示[J];中国哲学史;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晓芒;;先秦“辩学”界定之探讨[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3 崔清田;;名学、辩学、名辩学析[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周云之;;“名辩学”之名的由来及其约定俗成过程[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5 周云之;;名辩学研究与中国逻辑史[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刘宝才;;论公孙龙辩学的创新精神[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7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熊明辉;;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及其发展趋势[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先q;;名辩学、逻辑学与符号学[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10 杨芾荪;;墨家论辩——读墨札记[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春瑜;评《关于〈张居正〉答论辩学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马振方;关于《张居正》再答论辩学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马振方;关于《张居正》答论辩学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6 张晓芒;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的两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张 毅;不理解≠荒谬[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丁玲梅;少年心思巧引导[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李良明 刘中兴;做人老实 治学踏实[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叶平生;秘书草拟硕士答辩决议书?[N];广州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卫军;沈有鼎对古代名辩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孙靓;《吕氏春秋》中的语用思想[D];浙江大学;2007年
3 翟晓佩;试论荀况的“名辩”思想[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皓;中国近代逻辑科学的发展及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5 张四化;比较逻辑学理论初构[D];贵州大学;2008年
6 丁小静;儒墨语言理论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宏娟;辩文文体及宋前辩文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艾红娟;墨家的语言学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曹芳;荀子名辩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姜永全;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56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85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