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逻辑的引入与《墨子》研究新范式——关于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选题:梁启超 + 西方逻辑 ; 参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4期
【摘要】:逻辑内容的开掘构成了20世纪《墨子》义理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这一范式转化的第一人当推梁启超。梁启超研究工作的几个方面———历史基础、具体探索、返观与评判,成为20世纪墨家逻辑研究的"胚胎"。推进墨家逻辑,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有效途径,在于对梁启超模式的进一步精致化,抑或改弦易辙,运用新的模式。
[Abstract]:The excavation of logic conten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Mozi" in the 20 ~ (th) century. The first person to realize this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should push Liang Qichao. Several aspects of Liang Qichao research, including historical basis, concrete exploration, retrospect and judgment, have become the "embryo" of Mohist logic research in the 20 ~ (th) century.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Mohist logic, and even the whole ancient Chinese logic, lies in the further refinement of the Liang Qichao model, or the change of cour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l.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第02JAZJD720018号部分成果
【分类号】:B81-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8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10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汶;试论梁启超对墨家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的对比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 孙中原;;梁启超的墨辩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杨武金;;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孙中原;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张晴;;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学术论坛;2006年11期
7 解启扬;梁启超与墨学[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8 曾昭式;从梁启超的文化观看其墨家“论理学”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曾祥云;梁启超比较逻辑思想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性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华;;梁启超与墨家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2 杨武金;;沈有鼎与墨家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3 孙中原;;论墨家逻辑[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杨武金;;论用现代逻辑研究墨家逻辑[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加良;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8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9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刚;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5年
2 贺大文;墨家的会话含义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飞;温公颐墨家逻辑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4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7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10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46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4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