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模态逻辑对必然性的刻画
本文选题:必然性 + 可能性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摘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关于必然性的讨论,其后的麦加拉和斯多葛学派,甚至用时态的观点来解释必然性。而莱布尼茨则建立了初步的可能世界理论,也区分了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但对必然性刻画最清楚的,还是现代模态逻辑,尤其是可能世界语义学。由各个模态逻辑公理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必然性的不同刻画,甚至由K和D系统,我们还可以对必然性进行分层次的理解,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解读方式所达不到的。如果说,对后面几个刻画不同必然性的公理模式比较缺乏直观上的理解,那么可能世界语义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必然性的形象而直观的工具:将对必然性的不同理解转化为对不同物理空间的描述。
[Abstract]:Since Aristotle, there has been a discussion of inevitability, followed by Mcgarrah and stoicism, even to explain necessity from a temporal point of view. Leibniz, on the other h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the possible world and distinguished the necessary proposition from the accidental proposition. But it is modern modal logic, especially possible world semantics, that characterizes inevitability most clearly. From each modal logic axiom system, we can clearly se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zations of inevitability, even by K and D systems, we can also understand inevitability in different levels, which can not be achieved by any oth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If there is a lack of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er axiomatic models that depict different inevitability, So perhaps world semantics provides us with a visual and intuitive tool to understand inevitability: to translat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nevitability into descriptions of different physical spac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锋;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3 陈金美;知识的哲学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4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世宏,刘冠军;本质层次性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温华;归纳逻辑与认识论[J];江汉论坛;2002年12期
7 滕定明;论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起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滕定明;亚里士多德关于命题主词的逻辑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周安华;论作为审美对象的电视广告艺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寇爱林;心向上帝的旅程[D];复旦大学;2005年
3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峗;“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于建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周国文;刑罚的界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9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石艳艳;庄子思想的美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02年
3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华;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战荣军;洛克知识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洪颖;论辩的逻辑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7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息国营;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观[D];四川大学;2006年
9 卢剑平;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南萍;论“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开娟;高华;;归纳推理论断力度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孔红;;逻辑真理与分析性、必然性[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2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赫英;科学思维之比较思维[N];大众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雄就;“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纯;由因明谱系看其思想演变[D];燕山大学;2010年
3 张雨;蒯因逻辑真理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阳细;类比推理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5 白玮;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3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6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