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
本文选题:冯友兰 + 类 ; 参考:《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摘要】:类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又是冯友兰“新理学”的核心概念。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观,评述了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认为:冯友兰在把唯心的“理”作为归类根据的前提下,将类分为实类和空类、殊类和共类、低类和高类、小共类和大共类,其中虽有不当之见,应予摒弃,但多有独到之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类逻辑理论,值得现代中国哲学和逻辑学借鉴。
[Abstract]:Class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logic and the core concept of Feng Youlan's Neo-Confucianism.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logic vie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author comments on Feng Youlan's thought of class logic, and holds that on the premise of taking idealistic "principle" as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Feng Youlan divides the class into real class and empty class, special class and common class, low class and high clas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improper opinions in the small class and the big class, they should be abandoned, but most of them have unique opinions. They ha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class logic creatively,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in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logic.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分类号】:B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胡云乔;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廖新平;廖建平;;现代中国人生哲学的特征及其意义[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吴锋,赵利屏;论传统孝道的价值和现代转换[J];东方论坛;2001年02期
5 郭斯淦,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4年03期
6 徐春根;论庄子“无待”的自由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昌舒;从“意在象先”到“体无”——论王弼哲学的认识论及其美学意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邓联合,沈阳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精神旨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蒋国保;现代新儒家的理想、困境与迷失[J];江海学刊;2001年02期
10 廖建平;冯友兰的觉解与人生关系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影;;“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鹏翔;;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郝锦花;新旧之间[D];山西大学;2004年
4 王新营;本心与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8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王党辉;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D];河南大学;2003年
4 林孝f
本文编号:2092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9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