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真”的范畴变迁史

发布时间:2020-10-18 20:47
   本文的第一章把芝诺、苏格拉底和惠施的逻辑思想连接在一起来讲解,论证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辩证逻辑,接着就“助产术”本身的特点来说明辩证逻辑的带有消极色彩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被拆分为无穷多的具体步骤:第二个特点是每一个具体步骤的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完善的,需要修正的。第二章运用符号逻辑里面出现的怪异现象(比如说模态逻辑里面的“可能世界”的语义学概念和“实质蕴含怪论”)来说明演绎逻辑的理论基础存在的困难,为辩证逻辑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 第三章我们首先运用了语义预设的存在说明了演绎逻辑的语义预设和语形演绎之间不能够有矛盾和冲突,一旦这种冲突发生了,整个演绎过程就会失效,因此演绎逻辑的起点很高,并且进一步提出演绎逻辑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和最高要求。所以当我们运用添加算子的办法来解决原来的推理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也会增加演绎失效的风险,因为公式和算子的增加会增加演绎过程的长度,从而也就增加了语义预设和语形演绎之间起冲突的可能性。 面对着演绎逻辑失效的可能性,以苏格拉底“助产术”为代表的辩证逻辑就会以连续不停地列举出反面事实将实质蕴含句的前后件都逼迫为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得到虚拟反事实条件句,从而守住演绎逻辑的底线和可靠状态,因此辩证逻辑在虚拟反事实条件句上和演绎逻辑接壤。 我们也在此论证了逻辑学的最高指导目标“真”只能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语用学的术语,而作为“真”的对立面“假”却可以从一个形容词里面抽象出来成为一个名词和语义对象。 接着我们说明了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里面,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出现了差异的时候,语义学就对语形演绎不再是支持和辩护的状态,因此语义学就和语形演绎脱轨了,而辩证法就会抓住这种情况将演绎逻辑的前提和结论逼迫为自己的对立面。同样地在蒯因的分析哲学里面,一个语词的意义在各种具体场合的各种刺激因素的引导下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语词的意义只能够是具体的、属于语用学的,而不能够从这些具体的意义里面抽取出相同的成分来作为抽象的语义对象。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蒯因的分析哲学都说明了语用学是辩证逻辑的天然盟友,而语义学却是辩证逻辑所要坍塌的对象。 最后我们借助于语义预设的存在说明了“真”是一种由一系列的语义预设形成的语境对于一个命题的支持状态,由于我们难以用一个统一的语句来对这些语义预设进行综合和概括,那么这些语义学的内容就在各个维度上描述着语义对象的状态,由此语义学就在各个维度上坍塌为了语用学。 每当我们从这些语义预设里面抽取出若干个出来当作蕴含式的前件和推理的前提,再把这个被支持的命题本身当作蕴含式的后件和推理的结论的时候,演绎逻辑——亚里士多德式的演绎逻辑就发生了。同时也必须注意,我们只有把所有的语义预设综合在一起来考虑,才能保证蕴含式的前件(推理的前提)是后件(结论)的充分条件,若是只是抽取当中的一个或几个来当作蕴含式的前件(推理的前提),那么亚里士多德式的演绎逻辑就有可能失“真”。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谓的逻辑“必然性”只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强调性说明,而不是真正的逻辑“必然性”。 因为这样的语义抽取是有取舍和遗漏的,而且这样的情况会被以“助产术”为代表的辩证逻辑抓住进行连续不断的逼迫,把蕴含式的前后件(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逼迫为自己的对立面,得到虚拟反事实条件句,从而保证语形演绎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连接向真正的逻辑必然性回归。 我们由此可以得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发生于关于“真”的语用学,而弗雷格的逻辑学发生于关于“真”的语义学,两者是有区别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弗雷格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者,尽管两者都有着演绎逻辑的面貌。 同时我们也可以断定,发生于“真”的语用学的演绎逻辑的前后件(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因此不会发生逻辑怪论的现象,逻辑怪论就被关于“真”的语用学消解了。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811;B8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第1章 “助产术”的变形
    1.1 芝诺、苏格拉底和惠施
    1.2 “助产术”(辩证法)的本色
第2章 逻辑怪论
    2.1 实质蕴含怪论的嬗变
    2.2 逻辑后承
第3章 必然(Ⅱ)
    3.1 语义预设
    3.2 辩证法(“助产术”)的态度
        3.2.1 演绎逻辑的起点
        3.2.2 语义学的宽泛理解
        3.2.3 演绎逻辑基础的由来
    3.3 辩证法的现代形式——蒯因、伽达默尔
        3.3.1 伽达默尔
        3.3.2 蒯因
    3.4 “真”与必然性的归宿
        3.4.1 语义学向语用学的坍塌
        3.4.2 逻辑怪论的消解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余鹏飞;火:希腊历史的神话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6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46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