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当代中国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的历史逻辑 ——对前苏联的接受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2-02-24 17:15
  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是时代法律精神的精华和内核,是社会交往本质的理论反映,是一定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法权要求和社会治理方式的理论表现,是法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点。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在接受和超越前苏联法律本质理论的影响过程中建构和发展自己法律本质理论体系的历史机理,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前苏联法律本质理论的变迁与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密切关联,与研究方法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是一个由阶级意志理论向社会共同意志理论的演化过程。前苏联法律本质理论是中国法律本质理论的观念基础和历史渊源,其演变历程对当代中国如何理性认识法律的价值功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阐释法律的本质。 改革开放前中国法律本质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接受和建构的过程。新中国通过对旧法的摧毁和旧法学观点的批判,接受了维辛斯基的法律本质思想,并采用了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国家和法的理论》教科书中的有关法律本质观点的系统化表述方式,从法律的起源和发展、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功能等方面认识、揭示和阐释法律的阶级本质,并通...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问题和方法
    一、问题的重要性
    二、法的现象的本质及其分析方法
    三、揭示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发展逻辑的方法
    四、本文的理论目标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前苏联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末期以前法的现象之本质的主要观点
    二、维辛斯基的法律本质思想
    三、“全民法”时期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
    四、前苏联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变迁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接受与建构:改革开放前中国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
    一、建国初期中国法理学的建构与对苏联的全面学习
    二、对法律的阶级本质理论的全面接受
    三、法的现象的阶级性与继承性问题的争论
    四、法律的阶级意志性与政策的阶级意志性问题的讨论
    五、法律的阶级本质理论的历史反思
第三章 质疑与超越:法的现象的阶级性与社会性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的拓展
    二、对法律的阶级本质理论的质疑
    三、法的现象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之学术争论
    四、法的现象之本质的多层次理论表述
    五、法的现象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之关系的理性解读
第四章 深化与发展:法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一、深化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的新路径
    二、法与法律的关系之学术纷争
    三、法与法律的关系之系统阐发
    四、法与法律:正义性、阶级性与物质制约性之统一机理
    五、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与回到马克思
第五章 法的现象之本质理论发展的社会机理
    一、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与经济体制的转型
    二、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与社会结构的转化
    三、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与法权观念的变化
    四、法的现象的本质理论与治国方式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法理学知识谱系中的前苏联因素——我国著名法理学家孙国华教授访谈录[J]. 王申.  法学. 2005(02)
[2]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J]. 孙光妍,于逸生.  法学研究. 2003(01)
[3]我国移植苏联法的反思[J]. 杨心宇,陈怡华.  社会科学. 2002(08)
[4]略论苏联法对我国法学的影响[J]. 杨心宇,李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5]关于“法”与“法律”的区别的对话[J]. 孙国华.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02)
[6]法的本体论思考——对苏维埃法概念的再思考[J]. 杨心宇,徐怀宇.  政治与法律. 2002(02)
[7]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J]. 张文显.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1)
[8]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法学理论[J]. 王树义.  国外社会科学. 2000(05)
[9]法律本质与法学家的追求[J]. 谢晖.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0(03)
[10]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2)[J]. 蔡定剑.  法学. 1999(03)



本文编号:3643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643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