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1 20:35
  本文是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具体解决策略是以内涵逻辑理论为指导,吸取训诂学精华,通过提取词的抽象类义来把握名词的语义结构,以达到使汉语语义分析和解释形式化的目的。论文具体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关”、“木”、“刀”、“车”、“手”、“书”等单音节词的语义结构,初步建立了含处所义、材料义、部分义、人造物义以及符号义等词的语义结构模式,并以此来分别解释说明这些名词跟其他名词的语义组合结构、句法搭配以及所受语义限制。通过内涵特征来解释纷纭复杂的汉语语义,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汉语名词语义组合规律的思路和方法,可为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解决单纯统计方法不 能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论述研究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选题的目的和解决策略。汉语属语义型语言,没有形式标记,因而需要语义知识的建设。当前中文信息处理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存在不足,基于语义规则的方法具有可观的实用价值。汉语语法学界和计算机界在名词的性质、定义和分类及功能上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有关"名+名"的语义研究也亟待加强。本文选题的目的是通过名词语义结构以及结构各成员间的搭配关系分析,建立“名+名”的语义组合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现状与回顾
    1.1 中文信息处理遇到的困难--问题与瓶颈
        1.1.1 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
        1.1.2 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1.1.3 当前中文信息处理的流派和策略
        1.1.4 信息处理工作原理及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不足
        1.1.5 基于内涵语义规则信息处理的实用目标
        1.1.6 基于内涵逻辑模型论的语义分析的总体设计思想
    1.2 面向信息处理的名词及“名+名”研究现状
        1.2.1 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
        1.2.2 计算机界对名词的研究
        1.2.3 名词定义、性质、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2.1 名词定义、性质
            1.2.2.2 名词的分类
        1.2.4 “名+名”的研究亟待加强
    1.3 选题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1.3.1 研究目的
            1.3.1.1 判定已登陆词可能产生的语义关系
            1.3.1.2 未登陆词的语义识别
            1.3.1.3 NP1+NP2的句法语义消歧
        1.3.2 依据的主要语义理论
            1.3.2.1 内涵逻辑语义学
            1.3.2.2 语义网络文法
            1.3.2.3 情景语义学理论
            1.3.2.4 优选语义学
            1.3.2.5 义素分析法
            1.3.2.6 词汇语义学
            1.3.2.7 认知语义学理论
        1.3.3 语义理论与“名+名”研究
    1.4 研究原则、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原则
            1.4.1.1 语法语义同构为原则
            1.4.1.2 静态和动态结合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基于内涵逻辑的句法分析
            1.4.2.1 内涵逻辑语义
            1.4.2.2 叠置原理
            1.4.2.3 类义抽象
            1.4.2.4 类义抽象与内涵特征的关系
        1.4.3 研究范围和步骤
第二章 内涵逻辑理论--用于词语语义解释和理解
    2.0 引言
        2.0.1 本课题的创新性
        2.0.2 内涵逻辑解决语义理解的策略
    2.1 名词内涵--语义特征
        2.1.1 关于词语项、词义、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及关系
            2.1.2.1 集合理论
            2.1.2.2 概念集合的个体成员
        2.1.3 概念之间的关系
            2.1.3.1 从概念外延方面分析概念间的关系
            2.1.3.2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句法关系
    2.2 内涵逻辑理论的运用
        2.2.1 名词的定义
        2.2.2 名词的内涵性质
        2.2.3 名词与可能世界的联系--外延指称
        2.2.4 专有名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2.3 内涵特征结构
        2.3.1 关于语义特征的概念
        2.3.2 ”定义特征”和”情景区分特征”
            2.3.2.1 “定义特征”
            2.3.2.2 “情景区分特征
        2.3.3 ”特征”概念提出的目的
        2.3.4 概念的内涵特征--事物属性结构
        2.3.5 名词定义特征的构成要素
        2.3.6 ”定义特征”的确定方法
            2.3.6.1 现有词典释义的方法和不足
            2.3.6.2 内涵特征提取的原则和方法
        2.3.7 特征层级性和方向性
            2.3.7.1 特征层级性
            2.3.7.2 特征的方向性
        2.3.8 概念的内涵特征组合规律
            2.3.8.1 描写--指称距离对多项定语顺序的影响
            2.3.8.2 认知语言学相似理论对多项定语顺序的解释
            2.3.8.3 特征的层级性和方向性对句法组合的限制
            2.3.8.4 表达对概念关系的影响
    2.4 内涵外延对组合义及句法结构影响
        2.4.1 位置对概念间关系的影响
        2.4.2 两个名词的内涵外延组合方式
        2.4.3 关于概念内涵义和外延义与词类的对应问题
        2.4.4 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判定
        2.4.5 名词取内涵义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算子
        2.4.6 外延义的提取算子
    2.5 有指与无指
        2.5.1 有指与无指定义
        2.5.2 有指、无指的判定
    2.6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6.1 静态的词典义
        2.6.2 动态语境义
第三章 类义抽象理论
    3.1 现代汉语词与短语的讨论
        3.1.1 汉语基本语法、语义单位
        3.1.2 词的概念及定义词的标准
            3.1.2.1 词的概念
            3.1.2.2 定义词的标准
        3.1.3 基于信息理解的标准
            3.1.3.1 词汇词与语法词
            3.1.3.2 语义单位的特征
            3.1.3.3 叠置原理作为标准和收词原则
        3.1.4 词的组成单位
        3.1.5 词类的划分
    3.2 叠置原理
        3.2.1 什么是叠置原理
        3.2.2 组合义的求解困难
        3.2.3 叠置原理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3.3 抽象类义
        3.3.0 抽象的理论依据
        3.3.1 类义抽象的定义
        3.3.2 类义抽象的目的
        3.3.3 类义抽象的原则及方法
            3.3.3.1 原则
            3.3.3.2 抽象类义的操作方法
    3.4 由语素义求取组合义的理论探讨
        3.4.1 合成词产生的原因
        3.4.2 传统构词理论的不足
            3.4.2.1 构词法
            3.4.2.2 从语素义到词义
            3.4.2.3 计算机界对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的处理方法
        3.4.3 关于依据语素理解词义的讨论
        3.4.4 向心与离心
            3.4.4.1 句法结构中离心和向心概念
            3.4.4.2 字义结构中的离心、向心概念
            3.4.4.3 复合词语义结构中离心与向心概念
        3.4.5 我们处理构词的方法
    3.5 处理内涵特征构词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5.1 要区分频繁结构和非频繁结构
        3.5.2 注意吸收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
        3.5.3 致力于构词的逻辑模型建立
第四章 基于实例的名+名语义结构研究
    4.0 选词的范围、依据和对象
        4.0.1 选词的范围、原则
        4.0.2 抽象的依据辞书及语料
        4.0.3 考察对象
    4.1 “关”的类义抽象
        4.1.1 对相关辞典解释进行收集
        4.1.2 对辞典的义项的归并
        4.1.3 抽象义提取,操作命令形式化
        4.1.4 同一组概念(集合)的抽象
        4.1.5 构词
        4.1.6 构句
        4.1.7 语义理解
    4.2 ”木”的内涵特征与构词
        4.2.1 词典中的解释
        4.2.2 词典收词和释义存在的问题
            4.2.2.1 收词标准不一
            4.2.2.2 释义方式不一
        4.2.3 ”木”的构词分析
        4.2.4 “木”的内涵特征构成与复合词语的语义计算
        4.2.5 验证
    4.3 “刀”的类义抽象
        4.3.1 词典中的对“刀”解释
        4.3.2 一个事件的构成要素
        4.3.3 “刀”的定义特征及抽象
        4.3.4 “刀”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4.3.5 验证--如何求a+刀或刀+b的组合义
    4.4 ”车”的类义抽象
        4.4.1 辞典对“车”的解释
        4.4.2 “车”的类义抽象
        4.4.3 “车”的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4.4.4 与“车1”搭配的动词
        4.4.5 与“车1”、“车2”相关的名词
            4.4.5.1 ”车1”的部件
            4.4.5.2 与”车1”相关的词语
            4.4.5.3 与”车2”相关的词
        4.4.6 验证--与“车”有关的概念组合的语义计算
    4.5 ”书”的类义抽象
        4.5.1 “书”的词典义项
        4.5.2 义项归并及类义抽象
        4.5.3 “书”的语义求解
        4.5.4 语境中语义排歧
    4.6 “手”的类义抽象及构词
        4.6.1 词典对”手”解释
        4.6.2 ”手”的类义抽象及定义特征
        4.6.3 验证--”手”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第五章 基于逻辑语义特征的名词谓语句分析
    5.1. 名词谓语句的分类
        5.1.1 名词谓语的句法成分的类型
        5.1.2 谓语名词的语义类型
    5.2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
    5.3 名词谓语句中名名语义关系对其句法功能的影响
        5.3.1 A∈B
        5.3.2 A≤B
        5.3.3 A=B
        5.3.4 A≠B
        5.3.5 结论
第六章 余论
    6.1 语言的二义性
    6.2 语义分析的策略和目标
    6.3 语义分析要简化,可排歧,可做形式化操作
    6.4 关于语义工程的一点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一、贺阳与《语法信息词典》形名兼类比照表
附录二、前128个高频单音节名词排序表
附录三、名词概念分类表
后记



本文编号:3848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848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